清凉一夏,远离“火”患

标签:
上火上火原因如何避免上火上火食疗营养上火探秘 |
分类: 食物营养 |
清凉一夏,远离“火”患
生活中,我们一碰到嗓子痛、流鼻血、口舌生疮、烂嘴角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定是“上火”了。那你究竟想没想过“火”到底是什么?“上火”的原因有哪些?究竟该如何避免“上火”呢?
“火”是什么?
“火”是人体的一种正气,具有温煦脏腑、生化阳气的功能。如果我们离开了“火”,人体就是去了生命力。但是如果体内的“火”过多,失去制约,则会浮炎于上,我们常见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肝火上炎——目赤涩痛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
“上火”又有虚实之分,正常人阴阳平衡,相互制约,如单纯的阳有余,则显示为实火,一般症状较重,来势凶猛,病程较短;如果是阴不足,而使得阳失于阴的制约,则为阴虚火旺,一般症状较轻,但病程绵长,常表现为烦热、盗汗、口渴不欲饮等。
哪些因素会导致“上火”?
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外邪毒物对机体的损害、刺激也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从而“上火”。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同样会导致“上火”。
现代研究发现,“上火”是一种应激性心理及生理上的反应,是一种涉及体内多种生理机能的身心疲劳症候群,“上火”者通常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引起:
1、食物释放过剩能量:食物中水分子存在自由水、结合水两种形式,这两种水调和则安,失和则病。高温烘烤、油炸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失去自身的结合水,食用时这部分失去的结合水在复原的同时,释放能量,使口腔合上消化道表面短时间出现局部过剩能量,同时消耗了口腔中的水分,打破了口腔黏膜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平衡,从而形成非感染性炎症——“上火”。
2、营养成分不均衡:我们常听说喝奶粉的婴儿爱“上火”,通过研究发现,牛奶与母乳成分存在着很大差异,虽然它们的主要成分都为蛋白质,但组成和比例却大有不同,蛋白质中氨基酸不平衡时,多余的氨基酸被分解造成含氨废物增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表现为“上火”。
3、中分子物质过多:与正常人群相比,“上火”者血浆尿素氮和血清钠等中分子物质明显增多,中分子主要指体液内分子量在300~ 5000 道尔顿之间的寡肽类物质, 其主要来源于蛋白质的降解产物和肽类激素等,一般对人体无损害,如果含量高于正常水平,可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电解质平衡和新陈代谢,让人表现出“上火”的症状。
如何避免“上火”
上火是身体发出的警示,切不可轻视大意,一般来讲,上火的状况较轻时,可以依靠自身调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饮食有节,保持膳食平衡,及时补充水分:
²
²
²
2、辨清虚实选择适宜去火食物:
²
²
3、缓解精神压力,增加运动时间:压力长时间积蓄,妨碍了大脑细胞对氧和营养的及时补充,就会使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免疫系统自然就会出问题。过度的静坐工作,缺乏体育锻炼,会使机体面对不良刺激的应激能力下降;机体血液循环的减缓,代谢废物的积聚,使人体“上火”的机率大大增加。
4、调整作息时间:“上火”被认为是机体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各种研究表明,长期熬夜会直接降低人体免疫力,并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上火”的症状。所以易“上火”者要保证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免过度疲劳,免疫力降低。
如果“上火”症状较重,或长时间没有好转,需要及时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施治,服用“去火”药物,切不可自行服药。特别是老人、儿童或有其他疾病的人群,服用去火药更须谨慎。
参考文献:
[1]何汝帮.上火证发病机理的研究综述[J].亚太传统医药.
[2]林富祥.1051例大学生上火的调查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医研究.2012(1)
[3]何蓉蓉. 论上火与应激反应[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医研究.2008(5)
[4]葛娜.上火发炎与自由基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
高级营养保健师 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