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食品标签的猫腻
http://s5/mw690/c269210bgx6BxX2Xrec84&690
虽然近两年来国家对食品的包装、名称、添加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各种规范相继出台与完善。然而一些企业还是会想出各种招数,在产品名称或种类上偷换概念,过度宣传,虽然说的未必是错的,但总归是不太“厚道”。下面我们来看看常见食品名称或宣传中的猫腻儿。
1、食用油不含胆固醇
胆固醇虽然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可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而植物中能够抑制胆固醇吸收的物质,往往因为味道不好而被忽视。过量的胆固醇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增多,于是造成人们谈胆固醇而色变,进而发展为只要是不含胆固醇的食物就会是好的。这不,植物油也打起了着张牌,可是胆固醇只能是在动物体内和成,植物油中一定不含胆固醇,这种宣传的说法就是吧理所当然的东西当做了优势来卖。
2、富含多种氨基酸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础,并参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可以说蛋白质最重要的营养素。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物质,于是经常在广告中有某某食品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听起来像是一种营养强化食品。但是事实上自然界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300多种,可以说每一种蛋白质都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可是构成人体的氨基酸只有20种,在这20种里又有12种是成年人体能够合成的。于是一种食品中氨基酸多不多种不重要,重要的是这8种成人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是否丰富。比如,海参等名贵的补品单从蛋白质、氨基酸的角度来考察,其营养价值并不比鸡蛋高多少。
3、不含蔗糖
有句笑话说现在农村人开始吃糖了,城里人开始尿糖了。的确现在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在增加,人们对糖尿病的饮食调控也注意起来了,于是有了无糖食品。无糖食品不仅仅是无“糖”,而是限制了食品中所有碳水化合物的量。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相关规定:每百克固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0.5g以下才能称为无糖食品。可是一些食品开始打着“无蔗糖”的旗号钻空子。无蔗糖可能使用其他的糖类来增加甜味,如果用了麦芽糖就更糟糕了,因为它对血糖的影响还远在蔗糖之上。
4、高钙奶
我们知道,牛奶是补钙的首选食品,含钙高,吸收好,且含有利于钙吸收和骨骼沉积的营养素。妈妈们给孩子补钙首先想到的就是牛奶,于是有人想到了高钙奶的主意。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液体食物如果要声称高钙,则必须大于日需要量的15%。钙的日需要量为800mg,15%就是120mg,而牛奶本身含钙量就达到100mg,这样看来高钙奶其实仅仅多了20%。而这多出来的20mg钙是后添加的,其来源未知,成分不明。吸收率不能与奶中原有的钙相比。对于已经是钙良好来源的奶再继续添加属于概念炒作,只是增加了价格而已,并无必要。
5、牛奶与乳饮料
乳饮料是在牛奶的基础上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制作的,有各种口味比牛奶好喝多了。但是其主要成分却是水,营养价值也不能与纯牛奶相比。根据国家规定,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应该大于等于2.9%,而乳饮料的蛋白质标准为1%以上。其实许多乳饮料中牛奶的含量只占30%左右,其余的都是水分。这样的饮品要做到口味与牛奶近似,又有各种水果口味当然就要用到香精、甜味素、着色剂和增稠剂等等。这些酸酸甜甜的味道尤其刺激孩子的味觉,当孩子养成固定习惯后便不再喝纯牛奶,因为牛奶“不好喝”。
6、橄榄油与橄榄调和油
近年来油脂产品,橄榄油、茶籽油、棉籽油等等以往并不常见的油尤其火爆,不论网络还是保健品销售人员都在传播各种产品的保健功效,包装精美,价格有高有低,逐渐成为时尚的礼品。调和油呢,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细心的人会发现有的油在标签上会注明某某调和油,比如橄榄调和油。“调和油”这三个字往往并不醒目,那么他们到底什么关系呢?
其实往常的调和油多指做菜用的普通植物油,油脂的基本单位是甘油三酯,其中的脂肪酸成分又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通常认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的方面多一些,而饱和脂肪酸与许多心血管基本的发生有关。不同的植物油所含有的脂肪酸侧重不同,为了达到一种最有利于健康的比例而将不同种的油混合在一起,称为调和油。
可是由于国家对于调和油并没有明确的比例规定,于是现在标注的高价调和油,比如橄榄油等往往里面混合了大量其他品种的低价油。真正橄榄油的含量可能很少,这也是某些厂家打着名贵油和调和油的旗号以次充好的又一实例。
参考文献:
⑴
蔡威.邵玉芬.现代营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
原创博文
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李世阳
联系电话:18600088206
QQ:44583128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