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2020-08-19 18:13:39)
标签:

惠济河

平遥古城

平遥赵璧

五堡二寨

西神庙

分类: 我爱我家

 惠济河畔丰富的人文环境孕育出大量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之一:惠济河“假马沟”的传说,相传代王刘恒的母亲患了重病,三年卧床不起,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亲尝汤药,有诗为证:“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甚至亲自到山中采药,一日去过山(今超山)采药,途经赵璧地界,恰逢雨季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代王的马,当地乡民帮助代王渡过了中都河(惠济河),并将当地最好的马借与代王,后来代王免去当地人三年徭役,当地乡民有感于代王孝礼,将此地称为“假马沟”。假,借也。《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这是借出给人的意思。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与其子刘启开创文景之治。而且刘恒是以孝道唯一入选“二十四孝”的皇帝。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故事之二:金马鞍的传说,相传赵璧西神庙东面有棵古老的柏树,其下埋有金马鞍,县城市楼金井有一金马驹,金马驹只有套上赵璧的金马鞍才会动起来,相传有年来了两个南蛮子,说要高价收购古柏,其实是打上了底下金马鞍的鬼主意,村中人将古柏视为灵物自是不应,于是那二人便悄悄于深更半夜挖出了金马鞍,只见那金马鞍金光闪闪,甚是壮观。且说那古柏上住着一对老乌鸦夫妻,想来这乌鸦沾了古树灵气自是不凡,这动静惊醒了它们,它们拼命地撞响了西神庙的古钟,村里人听到钟声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两贼人吓的连忙向西撒腿跑去,这金马鞍不是凡物,越来越沉,累的两人气喘吁吁,终于承载不了,只好扔下跑了,瞬间金光一闪,天崩地裂,那金马鞍瞬时隐入土中。从前村西有一道大坡,东西走向,呈马鞍形,相传为金马鞍所化,今天村中仍有马鞍桥这一地名,就是人们专门纪念金马鞍这一民间传说的。人们感恩于乌鸦护宝有功,在赵璧乌鸦是祥鸟,人们总是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下一代百善孝为先。因为有金马鞍护佑,赵璧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民间故事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人民群众用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反映了赵璧这一东南门户对于县城发展至关重要,通往长治上党地区的官道重要关口,军事上拱卫平遥县城,商品流通的通衢之道。对金马鞍的护卫,则显示了共同的信仰公众利益促成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故事之三:西神庙侍童窃枣的传说,相传西神庙东侧的两个侍童,日久受人膜拜,竟然有了精血,晚上深人静便溜出庙门去附近马沟里偷吃尚未成熟的梨梨枣,看庙人白天总是发现庙里的蒲团上留有一大堆枣核,而泥像的嘴角还留有枣皮。跟凡人不同,侍童食量很大,照此速度,梨梨枣没成熟就吃光了。而那片枣林可是专门供奉西神爷用的。村里的一张姓乡耆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用红绳拴住侍童的两只脚,从此以后枣林的梨梨枣竟然再也没丢失一颗。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故事之四:源神爷出走源祠,赵璧风水宝地,源神爷早已相中了这块宝地,一日源神爷化作一农夫,肩挑一担水沿街吆喝卖水,村中竟无一人理睬这疯老头。于是源神爷失落地一路向北沿行,源祠村口有一户人家刚好缺水,就接下了源神爷的水,瞬时老头不见了,原来是源神爷所化,在接桶处冒出一股神泉,这泉冬天不冻,四季不断,甘甜可口,源祠人于是在源神爷呆过的脚下筑起源神大殿,村名也曰源寺。事已至此,赵璧人才追悔莫及,纷纷祭起源神爷,直到今天,赵璧子夏庙仍供奉着源神爷。原来源神爷钟情的这片土地上,是惠济河地下河的交汇处,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上世纪七十年代赵璧通过截潜流,在西神庙西挖岀自流水就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赵璧供奉源神,是因为明代以前源祠也归赵壁里管辖。据明天启重修《平遥县志》“源神庙在县东南赵壁里元太定三年建,旧春秋上祀日致祭,嘉靖终废,万历四十五年邑侯杨公复其祀”。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另一版本的源神爷传说,源神爷原有源神三弟兄,老大在洪山源神庙驻足,老二在石屯源神庙驻足,源神老三在平遥驻足安神。源神三兄弟原都居介休洪山村,后因琐事弟兄拌嘴,源家老三赌气向东进发来到了平遥胡燕山下定居。当时源神夫人向沟内泼了一盆洗脸水,胡燕山下的源神庙沟内便泉涌不断,后来人们为了敬重感谢神泉在此驻足,就在沟北侧山坡上修建了源神庙。并将村名叫做源神庙村。这里百姓称源神爷为胡爷了,即胡燕山之神爷。话说源神三爷生性好赌,在一次豪赌中他赌注下大了,其结果把心爱的源神夫人也给输掉了,源神夫人很生气,一气之下仅端走一洗脸盆源神泉水,赌气跟随赢家去了平遥西源寺村就再也没回来。源神夫人到西源寺村驻足向村东处泼下了一盆源神泉水,水落处很快便形成了涓涓小泉。后来西源寺村民在此常年不断的挖泉筑池,年长日久此处便形成了一处规模很大的源神池水源地,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也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得到收益的村民们为感激源神池水的滋润恩德,自发性地捐银集金,在西源寺村东一平坦处修建了规模很大的一处源神庙,来纪念这位带来了源神泉水的源神夫人。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明天启重修《平遥县志》记载源神庙是元太定三年建,即1326年,元太定也叫元泰定。但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载:“源神庙,在县东南永泉里,金大定三年建,旧春秋上巳日致祭,嘉靖终废,万历四十五年邑侯杨廷谟复其祀,用羊一”。前后竟然相差了150年,而且永泉里也不在平遥东南,而是在平遥西南卜宜乡一带。但其它的描述几乎一致。但毕竟明代记载于前,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史实的,至少在元代源神庙已存在了。赵璧的西神庙和源祠的源神庙,都是水神寺庙,是元明时赵壁里惠济河畔,并驾齐驱的两颗明珠。源神庙清康熙时仍为正祀庙宇并为“致祭形式”,清乾隆五十七年《源祠重修清源美济圣王老爷戏台神池墙垣碑记》:“后有厨房,更建立戏台,每年三月二日设会献戏,以表二村敬神报恩之心”,其中碑文中的二村即西源祠梁村两村。该庙三进院落,现存有戏台一,正殿为枕头窑,其顶有一阁楼,源神庙正殿格局与赵璧大悲庵前殿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枕头窑,前檐神似,顶都有阁楼。两者一定存在渊源关系,元明时期都曾属于赵壁里,寺庙建筑如出一辙。二进院门楼为七踩斗拱,清代叫“踩”,宋代叫“跳”,七踩斗拱等级极高,举个例子,北京故宫太和殿下搪是七踩斗拱,上檐是九踩,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乡村跟京师也相差无几,可见珍贵之极,此斗拱虽历经七百年之久仍保存如此完整,乡村级在全国也实属罕见。匾额“源神廟”三字飘逸、仙气十足,应该是出自名家之手。源神庙即使不是金代遗构,元代也很少见了,大致框架还在,任其自生自灭,着实可惜,呼吁有关部门,此庙急需抢救性地维护一番,别让这一水文化符号消亡掉,古迹文物是不可重生的资源,我们留给后代的真的不多了。西边为平遥古八景“源池泉涌”,虽然泉水不在,但作为遗址保留也有看点,其南有一烽火台,为明代赵壁里赵壁山寨的军事预警系统,很有历史价值,此地文物遗迹如此集中,值得修缮。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惠济河畔写春秋, 一把椅子抬来水利地质师1964年,时任党支部、生产大队领导,为了发展清水田,决定打井开采地下水,经四处察访,在西卜宜村找到一位60多岁的水利地质师李光炳,因他腿脚不便,走路困难,村干部配两名强壮的农民,用一把椅子扎上木杆,将他抬到本村,又抬着他在全村四周测着地形土层。他认为村东沟内的红黄土属原封土,村西假马沟一带是冲积土,是惠济河原河道,确认惠济河沿岸地下水源丰富,适宜打井,第一口井位定于假马沟南口,经过艰苦奋战打成一口40多米的人工大,井出水量多,用六寸泵,紧接着南河湾等处陆续打大口井7眼,为开采地下水迈开了大喜的第一步.由于人工大口井属浅层井,水位不稳,故障多,数年后便淘汰,但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一度起了重要作用,为日后打深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信息 。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西神庙西显神灵, 胜天洞截潜流挖出自流水。为了解决全村人畜吃水的问题,1974年党支部、生产大队干部,积极谋划挖取地下水,从两度煤矿调来一位技术员高智林,经他对全村地形科学测量,认定能通过截潜流能挖出自流水,选定在西神庙西边开口挖洞,向惠济河方向掘进,边挖洞边用砖漩,南半截挖洞500余米便挖出四寸泵的清水,北半截又挖砌300米涵洞供浇地,沿途水线又挖了两眼井,群众用辘轳就可打到清澈甘甜的山泉水。不仅满足了全村人畜吃水,还可浇地百余亩,骑道上的旱地也能浇上,一改过去仅依靠下雨道水浇地的状况。记得当时洞洞水浇地是以亩计费,有时遇晚浇地,村民将水改地里便回去睡觉,约摸(估计)浇完才来改水,很是方便。潺潺细流穿村而过,村人亲切地称为“老洞洞”,时常能听见婆姨们于此洗衣的欢笑声。为宁静祥和的古村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时任汾西矿务局领导,原本村解放前村长李兆昌先生从技术,物资方面给故乡予以支持。由于“文革”时期,村内领导班瘫痪,大小村事无人管理,洞水任其自流顺麻沟而下,廉沟越冲越深,水利变成水窖,后来在截潜流上游打了一口深井,水资源切断,自流水自然报废,但村人每当提起此事,总是念念不忘。胜天洞截潜流为当时平遥县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客观上造成上游南枣间地下水土流失,但利仍然是远远大于弊,老洞洞的水曾经滋润过这一方土这一方人。可惜后来连胜天洞口也掩埋了,其实做个水文化遗址也是很有纪念价值的。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惠济河畔悲伤事,洪水无情人有情。1977年7月11日下午5时许刚过,本村四队社员接到通知,惠济河里下来洪水,要求男壮劳力过河浇地。洪水就是命令,浇地就是战斗。有洪水浇地习惯的王守智,杨广等九位社员,自觉扛上铁锹,穿上防寒衣,相伴向惠济河走去。准备过河西岸浇地。这时五十多米宽的惠济河已满是洪水。他们毫不犹豫地淌水过河,当走到河中间时,洪水猛涨,超过了人的腰部,进退两难,九位社员都被洪水冲倒,浪头卷走,顷刻不见人影,消息传到村里,家属亲友,干部群众十分震惊,立即派人沿河下游寻找,有人直接找到尹回水库。最终的结果是,杨根池,范宝宝,王洪瑞,霍根茂四人溺水身亡,不幸遇难。王守智,杨广文,赵仁,梁润祥,霍礼武五人水里逃生,侥幸保住性命。党支部和大队领导对这起事故十分重视,在本村南堡门外为遇难的四位社员召开追悼会。县农工部领导前来参加,充分肯定九位社员为集体利益奋不顾身的高尚精神,对四位遇难社员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事后党支部和大队领导按因公伤亡分别对死亡家属给予经济补偿,后来在农村招工中对其子女有限照顾。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一桥飞架西,天堑变通途。 本村惠济河西有大面积耕地,村民种地要过河,常常走乱石丛生的河滩,无论行人走车都不方便,有时拉上重物经常被石头拌住,为了通行方便,1979年党支部、村委会在村西南惠济河筑起一道6孔拱形桥叫新渠口“幸福桥”。桥长25米,宽5米,桥西从此平坦畅通,解决了村民上地过河滩的问题。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西神庙往西300米处从前有一道大坡,东西走向,呈马鞍形,东坡长为25米,西坡约15米,坡高6米,此坡也即传说中金马鞍的化身,是一道护村堰,防止惠济河泛滥进入村庄,是村落的保护屏障。村围堰,在村庄的外围,人工修筑围堰挡水,这种高于地面的土垄被当地人称作“护村堰”或“护村埝”。“历来不设堤岸;河道迁徙靡常,沿河村民各筑壕墙以防浸漫”。哪怕是单薄的围堰,修筑的难度也很大,对于村庄而言仍需要有力的组织才能完成。此种工程对于村人定是浩大工程,是村落的“保护神”。乾隆三十四年村人将原来的土坡铺成石坡,平坑买地修路各渠,砌桥一矼(矼,石桥),也即村民所说的“石坡”。马鞍下是一道洪水渠,这道坡是护村堰。后来惠济河上游五曲湾修起水库,洪水不能浇地,马鞍石坡基本没用了,石坡是全村三分之一人上地的必经之路,春秋送粪,拉着平车二三个人才能上东坡,夏秋收庄稼,因为西坡更陡,有时连坡都上不了。于是在1980年党支部、生产大队顺应民意组织劳力,利用冬春农闲,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人铲车推,连石带土倒入麻沟里,开通上地路,接着又用青砖筑起高大的门洞,畅通平坦。如今石坡仅剩一小段昔日石桥之风貌,见证村人改天换地的变迁。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古村落不仅有历经沉淀、见证历史的房屋建筑、古刹寺院、里弄街巷,更有原住民一代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民间艺术等 灿烂的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赵璧西神庙文化是惠济河文明的重要分支,而惠济河是孕育平遥古城的母亲河。赵璧作为平遥县境传统性最高的古村落.赵璧先民创造了灿烂文化。辉煌属于过去,吾辈当奋发图强赵璧古村曾经的“五堡二寨”将敞开心扉,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赵璧西神庙惠济河文化探源[五]

作者简介:张瑞成,平遥赵璧人,笔名满满,中医新九针针灸师,解放区邮票收集爱好者,业余编写《张说赵璧》系列,介绍家乡历史,古迹文物,风土人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