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平遥赵璧玉字璧 |
分类: 我爱我家 |
平遥县东泉镇赵璧村,位于县城东南约12公里,坐落超山脚下,滨邻惠济河畔。
村中张姓占据50%,其余为郑赵王李范等姓。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人类在这一带生存繁衍,村中大堡发现仰韶龙山文化的红陶灰陶黑陶残片及磨制石器,可见本村历史是相当悠久。
始建于西汉时期,有平遥四大古寨之称。唐代属于加善乡,明代属于泉乐里六甲文会乡趙壁里,清代属于东南乡趙璧村,解放初期属于平遥第五区(治所梁村),今隶属东泉镇管辖。古称越璧,越,南斗也。“南斗主生”在星辰祭祀中有很高地位。今天的赵璧六堡格局仍依南斗六星顺序排布。
远古的时候,祭祀曾经是古人最为重要的事情。从各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看,霍山,又名霍太(泰)山,据《史记》记载,黄帝首封霍山为镇山。霍太山广义上称太岳山脉。甚至包括整个太岳山脉,都是当时祭祀活动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现今平遥一些带“山”字的村名如东、西戈山、乔家山、赵家山、俊家山、彭家山、武家山等虽然有的村中并无大山,但这种以山命名的村庄是对大山崇拜的延伸。古人祭祀活动常有在山前埋玉的习俗,人们称为“瘞玉”,大多数情况下都以玉璧和玉圭深埋。有关文献中也曾记载,早在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六月,当时并州静林寺一位僧人在象谷(今太谷县东)山坡采药时,就曾挖出过一批远古玉器,其中玉璧5枚,玉圭10枚,直至今天,太谷与祁县境内仍然有以“白圭”或“白璧”命名的地名存在着,而这些地方毗邻的无疑仍是太岳山脉,平遥、介休与霍州靠近太岳山的一些村落用“璧”命名的尤为多见,但祭祀霍太山的年代毕竟太遥远了,所以“璧”的本义早已湮没,多数地名中“璧”字都被讹改为被后人易接受的“壁”字,例如木壁、遐壁、宋壁、岳壁等等。在霍州靠山一带村庄,索性把地名中原来“璧”字改成了“比”字,显得更为简易方便,例如杜比、石比、韩比、赵比、宋比、新比、李比等等。这种情况赵璧也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房地契中出现“赵北”字样,也是一种简写。越璧的得名与大山星辰的祭祀相关,孟山超山作为太岳山脉的一部分,在商代属于古方国猷国,汉代属于代国,封国对于自己领地内管辖的山川具有祭祀权,尤以陶邑贵为龙兴之地,汉文帝自此发跡,超山更是平遥人重要的祭祀场所,《图经》云:“超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三百三十六丈峻越余山”。《城冢记》云:“平陶东南有过山是也,唐天宝六年改名超山。山之谷,越谷也”。古代赵璧人祈雨,岁逢赛神会,用仪仗、箫鼓、“赛戏”迎神,聚会酬祭很是隆重。据村中老人张福寿回忆最后一次祈雨大约在1948年。大旱之年,往往要抬西神爷去超山求雨,越谷是必经之地,超山当时又称雷鸣山,大概古人认为雷及雨是从山边来吧,《诗经》:“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另一说“越”的得名与古乐器瑟相关,瑟是古代祭祀重要的乐器之一,越为瑟的出音口,《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在古代赵璧属于“泉乐里”。赵璧附近的岳壁古名“乐壁”,有人称取“山中之岳”为岳壁,实则岳的得名取自瑟的长短岳山之岳,村名不是随意更改的,其演变有一定承祀。平遥有许多带“乐”的村名如魏乐香乐青乐范乐等等,如魏乐有资料说是以魏乐两姓命名的村落,其实斯村名与北魏侨置蔚州相关,蔚魏音,至于说乐姓则也无据可依,没有资料碑刻证明历史上那个村有乐姓存在,按此道理岳壁古称乐壁也是以乐姓命名的,很显然是说不通的。古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但乐影响甚广,乐做为地名依然保留下来,长期演变有的“乐”读音讹化为lè,有的“乐”甚至演变成为“落”,例如“青乐”更为“青落”。因越璧与附近的岳(乐)壁,同音易混,又因古瑟流行于赵国,古赵璧属赵地,更名赵壁。村中虽然也有赵姓存在,但一支来自稷山,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卜夫子庙镌刻者便是稷山石匠赵林智并且捐钱五百文,道光年间彼此仍有互动。赵氏的另一支来自南依涧。迁来年代不过清代,故村以姓氏赵为命名基本上可以排除。赵的得名还有可能与古代居住于此的肖姓有关系,古肖通趙音,在赵璧凝祥堡外曾发掘出肖何两姓墓志砖,证明此地从前确实有肖姓存在过。据村中老人传说村中子夏庙也是由肖姓家族带头所建,可惜一些原始碑文在文革中被毁坏砸成石子无迹可寻。但现今该地无肖姓存在,或许肖姓做为蒙古贵族退出关外,或许易为他姓则杳无音信销声匿迹,成为一宗历史迷案。“趙”还有一种可能,与平遥方言相关。“趙”平遥方言看护守护为“照”,如看住东西,方言为“照住东西”。如近在咫尺的遮胡,“遮”平遥方言“北”(zh),与南胡相对,但不知因何故,方位恰好相反,其中故事值得玩味。“遮”,制也。“趙”保卫家园之意,究其方言,与“壁”的军事作用也相呼应。笔者走访赵璧村民,老人皆倾向于玉字璧,据原平遥法院法官张致茂先生介绍说:“赵璧古为赵地,又因为和氏璧的传说在当地深入民心,故名赵璧”。赵璧子夏庙同治年间戏台留言剧目确实有“和氏璧”这一出戏目。
村中还有老人说民间传言赵璧埋有“金马鞍”,县城市楼金井有“金马驹”,“金马驹”只有套上赵璧的“金马鞍”才能动起来,这“金马鞍”是天地间一灵物,视如璧玉珍贵,所以赵璧为玉字璧。民间故事反映了百姓对生产生活的美好描绘,村中通往西泉方向有一石桥当地人称“石坡”呈马鞍状,当地现仍保留有“马鞍桥”地名。民间故事反映了赵璧的地理位置于县城十分重要,通往上党,武乡沁源的官道必经之路,为明清两朝邑东南重要的军事要塞,扼平遥东南之门户,拱卫平遥城。本村万历二十年张秉相墓记:“……世居趙壁里趙璧村,考其族系迺國朝功臣張指揮之裔也”,第一个为“壁”,第二字为“璧”,说明两者并行不悖。明代孙世芳纂修的《宣府镇志》中壁宿写作玉字璧,说明当时明代“壁”与“璧”书写有时能相通。
查阅明代天启《平遥县志》为土字壁,这一时期比较注重壁垒的军事作用。赵壁村为平遥五堡二寨之赵壁里寨。
明代属文会乡赵壁里,赵壁里包括源祠等村并与梁村接壤,天启《平遥县志》:“源神廟在縣東南趙壁里元太定三年建”,太同大,大定3年即1163年,这是官方书面对赵壁较早的记录。源神庙附近有一熢火台,构成赵壁里寨的外围预警系统。
明万历三十年梁村积福寺捨地碑记:“……本村功德主張翁清龍見得本寺常住耕少心懷口益若口賄施誘化趙璧里張翁諱懷甫施地永为常住之津粮”。张怀甫与赵璧村万历二十年秉相墓表中秉相之子张怀仁张怀义张怀礼应该是怀字辈本族兄弟。
但清代本村碑刻皆为玉字璧,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白云寺碑如下:
乾隆四十七年重修大悲庵图如下:
乾隆五十八年重修子夏碑图如下:
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卜夫子庙碑图如下:
道光年间修桥碑此“璧”写法为欧阳询字体如下:
道光二十二年由诗人延彩撰写的《重修明广威将军张公墓碑记》手抄稿“公張氏景初卋居平遥之趙璧村”如下:
商号印章“趙璧雷應發記''如下:
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如下:
光绪版《平遥县志》如下:
笔者走访并查阅相关资料,结论明末清初由土字改玉字底,与村中缺水有相当关系,平遥为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历来为水所困,各村皆有供奉龙王河神之类神庙,如本村子夏庙供奉源神,西神庙供奉五龙河神毕月乌。周边村东泉、西泉、源祠等村名中皆带水旁,甚至梁村等字体中也含有水旁,遮胡虽然不带水旁,但字体中“庶”五行为金,金能生水。如相隔不远的南湖,相传五代十国时,胡人入侵,在此驻扎活动,故取名南胡。清代举人张居寿因村中缺水,期盼来水,将“胡”字加水旁,以示吉祥,遂称南湖。平遥好多村名有此种情况如普同、郝同、七同等等,上王、下王、小王(王,读音wó平遥方言水旺wó)等村,后来皆加水旁,《说文》__洞,疾流也。时人根据《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将土字壁加一横改为玉字璧,遂称“趙璧”。明天启平遥县志“趙壁山寨在縣東南三十里周圍五百步四面俱係深溝約三十餘丈上垜口墙高六尺南門一座磚券鉄褁”。和珅编撰的《钦定大清一统志》“西泉山寨在平遥縣東南二十八里周三百步又趙璧山寨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五百步”。从明到清几百年间赵璧山寨面积竟然一成不变。笔者查阅本村道光二十六年重修白云寺记:“此堡為村中之寨,其正北有白云寺”。证明赵璧山寨特指北堡寨,其历史上的军事价值也是以“壁”命名的来由,北堡寨从空中腑视宛如一只乌龟,
相传大禹治水时一只乌龟爬到赵璧地界,见此地人杰地灵,幻化于此,仙人用“九连环”将其一足拴超山文峰塔,龟身所以倾斜,两边并不对称,东面相对民居较少,白云寺后龟头偏东北。由于灵龟护祐,北堡寨依地形之胜保一方百姓平安。超山又称戈岭山,“戈”平遥方言为龟音,如东西戈山,据当地村民称“戈”其实为“龟”的方言发音,西戈山村门前的影壁上就题有“祥龟壁”字样。
但为何明末清初村名由土字改为玉字,斯时除去荒毁已久的大堡还有疙瘩堡、南堡、永盛堡、兴盛堡、凝祥堡等其它五堡,显然以“壁”来命名已不太合适,故而村人弃“壁”从“璧”。“日月如合璧,五星为连珠”,以显吉祥。解放以来各种现存资料均为玉字璧,甚至第一代身份证时仍为玉字璧,1952年依据《共同纲领》(具有宪法性质)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如下:
1953年农业税单如下:
历届毕业证书如下:
上世纪村里公章如下:
学校保险收据如下:
赵璧村张氏宗谱文化研究会暨平遥县趙璧村子夏庙开光仪式合影留念如下:
结语:通过参阅大量资料力图从中窥出赵璧村名历史演变空间,可以得出,早期远古为“璧”突出其古代祭祀文化的传统地位,中期用“壁”彰显其堡寨自然地形的军事价值,明末清初后为“璧”,体现当地百姓祈求和平渴望新生的人文情怀。 《张说赵璧》系列最终解释权归“赵璧古迹考证诠释解读研究小组”。撰稿人: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