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霜晨

(2025-01-05 17:38:47)
标签:

散文

霜晨

分类: 文学作品

散文霜晨

康玉琨

 

多少年后,当我站在与凤头寨相邻的一个叫“坪尖”的地方向她眺望时,心头五味杂陈,甚至有着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这就是俗称的“乡愁”吧。

凤头寨是我们竹溪村东边的一座山,山头建有一个储水800多立方米的水库,水库与半山腰的一座水电站通过一根100多米的铸铁管相连,落差达97米。虽然水电站的电机功率只有55千瓦,但早年却可以满足整个村子的用电需求。后来凤头寨水电站所发电量并入电网,继续为村民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贡献着自己的微薄力量。2023年的某一天,这个水电站停止发电,在瑟瑟秋风中站成了历史遗迹。

1975年至1981年间,我的父亲与另外两位村民轮流负责凤头寨水电站晚间的值班发电工作。这个水电站依山凿石而建,占地50多平米,是个黛瓦白墙的平房。从村子中心往这里眺望,只能依稀看到灰白色的一个点。它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大的那间高高隆起着永春农械厂生产的第一台戽斗式水轮机,静卧着浙江萧山生产的发电机和配电屏;小的那间是卧室,一床一桌一电炉而已。

当夜幕降临,凤头寨便隐入融融夜色之中。水电站给村子带来万家灯火的同时,这里就只剩下隆隆的水轮机声。站外不见人影,只见峭楞楞如鬼影一般的奇形怪状的巨石,一切是那么静寂、阴森,多少带着点神秘。

有那么一两次,父亲同意了我的再三请求。他站在配电屏旁边,看着我往上推起电闸,然后我们来到水电站门口,看着远处村子里星星点点的灯光,我的心头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心情无比愉悦。

那时,我与两个弟弟都在上学。我们轮流到凤头寨与父亲做伴,偶有作业也在那儿完成,之后就是看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晓明的长篇小说《破晓记》,犹记得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游击队的战斗生活。

天还没透亮,父亲就会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在朦朦胧胧的曙色中,我们顺着蜿蜒且坎坷不平的小路下山回家。走的都是土路,甚至是田埂,由于落差大,路面陡峭,下山也不见得比上山容易。

遇到下霜的日子,泥土路特别湿滑,必须走得小心翼翼。身旁涌动着雾气,嘴里呼着白气,耳朵冻得通红,映入眼帘的则是另一番别致的景象:小路两旁的草色或黄,或绿,或斑驳;田野里地瓜叶子被冻熟了,耷拉着脑袋,披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活像施了脂粉的老姑娘,提不起精神。电线杆上的鸟儿却像站岗的战士,昂首挺胸地并足而立,偶尔发出一声鸣叫,就像吹响冲锋的号角,让人精神振奋。

回到家里,匆匆吃罢早饭,背上书包,我们兄弟仨就走在上学的路上。我读初中时,还要带上饭盒和装着青菜的玻璃瓶。因为到玉斗中学有着近3公里的路程,中午必须在学校寄膳。

去往学校的路上,天气依然寒冷。但走的是公路,速度快,且人多,同学们有说有笑,倒也不觉得天有多冷,路有多远。

到了学校,淘米是个最大的难题。全校只有一口水井,内宿与寄膳的学生都围着它转。不过,同学们都能友爱互助,极少有过什么争执。内宿生有自制取水竹筒的,也不会吝啬于把竹筒给同学使用。

早读的钟声一响,水井旁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就一下子消失了,教室里响起了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一天之计在于晨,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本文发表于《桃源乡讯》2024年2月26日第4期(总第699期)“桃林场”副刊、《文学与人生》(创新阅读)2024年12月第51期(总第844期)“美文赏读”栏目】

【散文】霜晨

【散文】霜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