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读名著,学景物描写

(2024-12-01 18:39:27)
标签:

读名著

学景物描写

分类: 教学论文

【专题】读名著,学景物描写

康玉琨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给景物描写的定义是,“对景色和周围陈设的描写”。具体地说,景物描写就是对社会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中景色、风土、物体、设施等各种事物所作的形象描绘。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这方面,中外文学名著名篇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本文以典型的例子,侧重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及方法作简要的分析。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突出主题显特色。好的景物描写,能深化突出作品的主题,有利于显示社会生活的特色。例如: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写道: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抓住柳树、马路、尘土、狗和骡马等特有景象进行描写,有力烘托了像祥子那样的车夫们在烈日下拉车的艰难生活。这样写有力突出了小说揭露旧社会之黑暗、人力车夫生活之悲惨的主题,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色。

2.衬托心情现性格。好的景物描写,能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道: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 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阴森透骨”的萝港之旁的蘅芜苑,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的玩器全无”,像“雪洞一般”。这样的环境正好衬托出戴着金锁而又高唱“妇德”的薛宝钗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

3.创造气氛增魅力。好的景物描写,能创造浓烈的气氛,串连故事情节,增强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例如:

在《故乡》里,鲁迅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在小说的开头,用了“阴晦”“苍黄”“萧索”“荒村”等一系列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勾勒出一幅萧索凄凉的农村景象。这种描写,一方面创造了浓郁深沉的气氛,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我”的悲凉心情,这就为后来引出闰土一生的坎坷遭遇做了铺垫。

4.描绘背景明交代。好的景物描写,善于描绘色彩斑斓的地域风貌,展示作品的背景,点明人物的身份等。例如:

在《子夜》中,茅盾写道: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象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灯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

这时候——这天堂般五月的傍晚,有三辆一九三0年式的雪铁龙汽车象闪电一般驶过了外白渡桥,向西转弯,一直沿北苏州路去了。

在《子夜》的开端,作者抓住富有时代特征的景物描写,如混杂的声浪、陆离的光焰、高耸的钢架、怪兽似的洋房等等,以新鲜的比喻,精炼地描绘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都市状貌。这段描写,不仅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了作为工业、金融中心的上海的“子夜”气氛,而且也给全篇的基调作了提示。

二、景物描写的方法

运用景物描写,贵在恰到好处,该繁则繁,当简则简。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必须与人物塑造想配合,力求做到情景交融。具体方法分述如下:

1.情景交融。例如:

在《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写道:邓蒂斯在海面只吸了一口气,又潜到水下,以免被人看到。当他第二次浮起来的时候,他离第一次沉下去的地方只有五十步了。他看到天空是一片黑暗,预示着大风暴的来临,风在驱赶着疾驰的云雾,时而露出一颗闪烁的星星。在他的前面,是一片无边无际,阴沉可怕的海面,浪头吐着白沫,吼叫着,像是预示一次大风暴的到来。在他的后面,耸立着一座比海更黑,比天更黑,像一个巨魔似的花岗岩,它那凸出的巉岩像是伸出来捕人的手臂,伸出海面想要抓住什么。在那最高的岩石上,一支火炬照出了两个人影,他想这两个人是在望海,这两个奇怪的掘墓人肯定已听到了他的喊声。邓蒂斯又潜下去,在水下停留了一个很长的时间。这种动作他是做惯了的,他过去在马赛灯塔前的海湾游泳的时候,常常可以吸引许多观众,他们一致称颂他是港内最好的游泳家。当他重新露出头来的时候,灯光已不见了。

邓蒂斯冒着生命危险越狱出逃,企图海里逃生。作者为了充分表现他险恶的处境和恐惧的心理,不仅刻画了他诚惶诚恐的神态,还用暗淡的色调,从天空写到海面,极力渲染了风暴欲来、云翻浪卷的恐怖气氛。

2.景人配合。例如:

在《阿Q正传》中,鲁迅写道:庵周围也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是郁郁葱葱,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的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

这里关于静修庵的园里院外的描写,都是和阿Q的求食紧紧扣在一起的。竹笋、油菜、芥菜、小白菜,在阿Q的眼里并非要“鉴赏这田家乐”,唯一的衡量标准是能否充饥。在人物的行动中所展现的这个场景,烘托出此时此地阿Q饥不择食、“青萝卜也是好的”的急迫心理。

3.对比衬托。例如: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道: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

……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宝玉娶亲,乐声迎门,而黛玉却死去了。大家痛哭,再加上远远传来的乐声以及“竹梢风动”“月影移墙”,更加重了黛玉之死的悲凉气氛。这种喜与悲的对比,不同场合乐声的不同效果,鲜明地衬托了黛玉的不幸。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自然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4.精细刻画。例如: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有着浓厚色彩的词语,借助比喻、拟人和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文章从荷叶到荷花,从荷香到荷波,从月色到薄雾,描写得十分细致动人。而其中荷塘之美景与荷花之丰姿恰恰是作者思想情趣的形象写照。

【本文发表于《中国当代小作家》2023年第9期(总第242期)“我跟名师学作文”栏目、《自学考试报》2024年7月26日第1588期第4版“学习·考试”栏目

【专题】读名著,学景物描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