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名著里的场面描写

(2024-04-06 09:52:18)
标签:

专题

名著

场面描写

分类: 教学论文

专题名著里的场面描写

康玉琨

 

一提到场面描写,许多人对自己身为小学生时所学习和运用的“点面结合”的方法仍记忆犹新,可见场面描写即使是学生作文也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写作方法。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给场面描写的定义是:“对于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也就是说,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不同,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人物,其中也可以有人物活动,但它直接描述的重点对象是客观的环境;而场面描写的重点则是众多人物的共同活动。场面描写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这方面,中外文学名著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本文以典型的例子,侧重对场面描写的作用及方法作简要的分析。

一、场面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例如: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道: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板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

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圆睁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读完这个场面描写,好像亲眼看到威风凛凛的猛将张飞就站在眼前。这就是历来传为美谈的“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作者以精彩的场面描写把一场杀气腾腾的战斗,写得有头有尾;把猛将张飞的虎威,刻画得活灵活现,可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深化主题思想。例如: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写道: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作者通过对范进的“疯”的场面描写,把科举时代八股取士制度对封建文人精神上的毒害揭露得入木三分,堪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场面中的人物虽多,但有条不紊,既塑造了范进的形象,深化了主题,也展现了其他人物的性格。

3.渲染环境气氛。例如:

在《秋》里,巴金写道:酒喝够了,菜吃饱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泛起了红云。黄妈把一碗冰糖莲子羹端上桌子。众人的眼光集中在那个大碗里面。酒令已经停止了。大家跟着周氏拿起调羹。甜的水解了口渴,使人们感到一阵爽快。淑华还觉得不够,觉新喝得很少,他们叫绮霞端上来两杯茶。

“大表哥,你今天酒吃得不少,该没有醉罢!”琴关心地望着觉新问道。“还好,今天不觉得怎么样。”觉新清醒地答道。“去年有一回你吃得也不够这么多,那回你却大吐了,你还记得?”淑华笑道。觉新好像脸上受到一股风似的,他把头动了一下,看了看淑华,又看琴,看芸。他点一个头,低声答道:“我记得,就在这儿。”

“你在后面天井里吐了一地。……我记得还是蕙表姐看见你吐的。”淑华兴奋地说,她的脸上还带着笑容。她记住的只是那件现在说起来是可笑的事。她并没有去想她所提到的那个人如今在什么地方。琴瞅了淑华一眼,似乎怪她多嘴,不该提起那些往事,更不该提起那个已经被忘记了的人的名字。淑华却完全不觉得她说了什么不应该说的话。淑贞忽然打断了觉新的话,她说了一句:“还有二姐。”她的声音里充满着怀念。

这一次仿佛真有一股忧郁的风吹到桌上来,众人都不愿开口了。他们的本来不深的酒意被吹去了一大半,留下的地位让痛苦的回忆占据了。他们的心在挣扎,要摆脱这些回忆。觉新却是例外,他也在挣扎,他要捉住一些面貌,把她们从空虚中拉出来。他常常以为他自己就靠这些若隐若现的面貌在生活。他又说:“也是有月亮,也是我们这些人。我好像是站在池子旁边,听泉水的声音。我还记得我向蕙表妹敬过酒……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淑华一句话,让原本快乐的晚宴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而且这种哀愁逐渐加重,“仿佛真有一股忧郁的风吹到桌上来”,人们都沉湎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欲罢不能。而在这里,独以觉新的感触为最深,他人深沉悲哀的回忆正表现了他的那种凄苦而寂寞的心情。当他说道“也是有月亮,也是我们这些人”时,气氛更是悲凉的。

4.推动情节发展。例如: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写道:早晨三点钟,开始花色舞。爱玛不会回旋舞。人人跳回旋舞,侯爵夫人,就连昂代尓维利耶小姐,也跳回旋舞。留下来的,只有住宿的客人,一共不过十二三位。

有一位跳回旋舞的,背心敞得开开的,就像照胸脯裁成的一样,大家顺口称他“子爵”,邀包法利夫人跳过一次舞,现在又来邀她,答应教她,还说她会跳的好的。

他们开始慢,后来快。他们旋转,样样东西围着他们旋转,灯、木器、板壁和花地板,就像一个圆盘在轴上旋转一样。走过门边,爱玛的袍子,靠下飘了起来,蹭着对方的裤管;他们的腿,一来一去,轮流倒动;他朝下看她,她朝上看他;她觉得头昏眼花,连忙停住。他们又跳起来,子爵转得越发快了,一直把她带到走廊尽头,离开众人;她气喘吁吁,险些跌倒,有一时,头倚着他的胸脯。随后,他仍然转下去,不过慢了一些,送她回到原来座位;她朝墙一靠,手蒙住眼睛。

她睁开眼睛,就见客厅当中,有一位命妇,坐在一张小凳上,三个跳回旋舞的男子跪在面前。她挑选子爵,小提琴又响起来了。

大家望着他们。他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她低下头,身子一动不动,他也一直是一个姿势,身子有些类似一张弓,胳膊肘放圆,下巴向前。这个女人,会跳回旋舞!他们跳了许久,人人累了,他们还在跳。

客人们又闲谈了一阵,说过再会,或者不如说是早安,这才走开睡觉。

这是包法利夫人第一次涉足上流社会贵族生活,在渥华萨尔舞会上与“子爵”狂舞的场面。这一场面描写既表现了她如痴如醉的狂热,也表现了她力不从心的窘相;这既是她第一次如愿以偿享受上层贵族荒淫无度的欢乐生活,也是她走向堕落和自我毁灭悲剧的序幕。此处场面描写在推动情节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舞会的回忆,对爱玛成了排遣”,而“子爵”的幻影一直如魔鬼般追逼她终生,直至她一次次堕落破产后饮毒自杀。

二、场面描写的方法

场面描写不论其大小,常常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法。它是人物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手法的集中体现,是多种艺术技巧与方法的统一体。为表述方便,现分别举例如下:

1.点面结合。例如:

在小说《社戏》中,鲁迅写道: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这个场面描绘了浙江绍兴独特的风土人情。在看戏情景的描绘中,既从“面”的角度,鸟瞰式地写了水墨画般江南水乡的农村夜景,又从“点”的角度,以特写镜头写了“铁头老生”“小旦”以及形形色色的观众。在此,作者以场上演员表演与场下观众反应相结合的方式,追慕儿时欢乐有趣的生活,反衬现实的黑暗和心情的郁闷。

2.动静结合。例如: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写道:马白夫先生出现了,他一径朝着安灼拉走去。起义的人们,在他面前,凛然生畏,遇见了天神似的,齐向两旁分开,他从安灼拉手里取了那面旗帜,安灼拉像石人一样向后退立,正在这时候,谁也不敢阻挡他,谁也不敢帮助他,这八十高龄的老人,头是颤巍巍的,步伐是坚定的,开始顺着那道用面街的石块砌在垒里面的石级慢慢向高处走。那是那么壮烈,那么伟大,以致在他四周的人们,齐声说道:“脱帽!”他每登上一级,那是真惊心动魄;他的那几根白头发,那张枯干的脸,那又秃又皱的前额,深陷的眼珠,愕然张着的嘴,那条高举着红旗的老胳膊,——从黑暗中突现出来,在那火炬的血一般的光中扩大开来;人们都以为看见了九三年的幽灵,高举着恐怖的旗帜,从地底下钻出来。

当他登上了最后的一级,当这个摇摇欲倒,而又威风凛凛的鬼影,面对着一千二百个瞧不见的枪口,面对着死亡,仿佛比死亡更顽强,巍然直立在那乱石堆上的时候,那整个街垒成了黑暗中的一幅超自然的奇伟图景。

一时声息全无,这种沉寂只能出现在奇迹的周围。

老人在这沉寂当中,挥舞着红旗,喊道:“革命万岁!共和万岁!博爱!平等!还有死亡!”

从街垒里,人们听到一阵低微急促的耳语声,就像有个慌乱的神甫在匆匆忙忙做祈祷。这很可能是街那头的警务督办在做告诫民众的例行公事。

接着,先前喊过“什么人?”的那个大嗓子又喊道:“退下去,你!”

马白夫先生,面色惨白,咬牙切齿,眼睛冒着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怒火,把那旗帜举到额角的上方,再喊道:“共和万岁!”

“放!”那个人的声音说。

第二阵排枪,像颗开花弹,打在那街垒上。

老人的两只膝头往下沉了一下,随即又立起来,抛下了旗帜,一块木板似地,直挺挺朝后仰倒在街心里,两臂交叉在胸前。

一种使人们无能为力,甚至连自卫也会一时忘了的激动冲击着那些起义的人们,他们怀着敬畏的心情,齐向那尸体靠近。

“以动写静,以静显动”是动静结合的辩证法。这个场面描写采用这样的方法,以马白夫老人的壮烈行动为主线,深深地赞美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在悲壮肃穆、紧张压抑的气氛里显示出革命的力量。伴随着老人的脚步拾级而上,扣人心弦、层层推进,如火山爆发般将情节推向高潮。

3.与人物心情结合。例如: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罗曼·罗兰写道:天黑下来了,她拿了匣子走近窗口。克利斯朵夫坐在一旁,只离开她几步路。女孩子爬在他的膝上,他装做听着孩子胡扯,心不在焉的回答着。其实他瞧着萨皮纳,萨皮纳也知道他瞧着她。她低着头在匣子里掏。他看到她的颈窝跟一部分的腮帮,——发见她脸红了,他也脸红了。

孩子老是在讲话,没有人理她。萨皮纳木在那里不动了。克利斯朵夫看不清她做些什么,但相信她是什么也没做,甚至也没看着她手里的匣子。两人还是不作声,孩子觉得奇怪,从克利斯朵夫的膝上滑了下来,问:“干吗你们不说话了?”

萨皮纳猛的转过身子,把她搂在怀里。匣子掉在地下,钮扣都望家具底下乱滚;孩子快活得直叫,赶紧跑着去追了。萨皮纳回到窗子前面,把脸贴着玻璃好似望着外边出神了。

“再见,"克利斯朵夫说着,心乱了。

她头也不回,只很轻的回答了一声“再见”。

克利斯朵夫不顾旧礼教的束缚,大胆爱上了寡妇萨皮纳。这里描写的是两人初次相识在一起的场面。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神态、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窘迫心理的刻画,以及孩子天真的问话,有力揭示了人物内在的波澜起伏的复杂感情。                           

4.多种方法结合。例如:

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写道: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武松打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场面。作者一开始就极力渲染气氛,充分描绘老虎的威风,精心安排哨棒折断的细节,为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做了合理的铺垫,从而突出了武松的神威,烘托了打虎英雄勇猛无畏的性格。

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更是这段场面描写的生花之笔。老虎的“扑、掀、剪”形象地突出了这只猛兽的凶残,武松打断哨棒的动作细致地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心理。整个场面可感又可见,让人如临其境。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虽然没有“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但仍属于“在一定场合内”人物的活动,且颇具立体的画面感,是很别致的场面描写。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研究》2023年第5期(总第209期)(月刊)(刊号:CN22-1387/G4)、《今古传奇·少年文学》(月刊)(刊号:CN42-1050/I2023年第6期(总第696期)“师说育人”首篇;又以《读名著,学场面描写》为题发《中国当代小作家》(月刊)(刊号:CN11-5674/C2023年第10期(总第243期)

【专题】名著里的场面描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