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我读《插秧歌》

(2023-01-19 21:13:03)
标签:

随笔

我读

《插秧歌》

分类: 文学作品

随笔我读插秧歌

康玉琨

 

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2020年秋季起,一改传统的按文体组织单元教学而为按任务群组织单元教学。其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所选的两首古诗之一是杨万里的《插秧歌》。在讲授这首诗之前,我反复品读,感慨良多。

作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诗人,作为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的创立者,杨万里即使没有参加过插秧劳动,也一定细致观察、切实体验过插秧的场景,否则他就不能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就不能表现得那么自然而又真切。

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起笔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男女老少,全家总动员,人勤地不懒,农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诗人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插秧的过程,让繁忙的劳动景象跃然纸上。不妨想象一下,在农村,一家如此,家家如此,那是一种怎样的热闹景象呢。

作为农民出身的劳动者和插秧的亲历者,我还知道,这里用的秧苗是“水秧”而不是“卷秧(旱秧)”。“水秧”育秧是关键的一环,必须按照每亩地4至5斤的量把稻种均匀地撒在水田里,等秧苗长到10至15公分的时候,把它连根拔起,用稻草捆成小捆,粘上骨灰等肥料,然后移植、栽插。

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情形。这里诗人用比喻传达精神,别出心裁地将“笠”比作“兜鍪”,即古代打仗时士兵所戴的头盔,将“蓑”比作铠甲,以此形象地暗示了冒雨插秧于农人而言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则明白如话地写出了雨势之猛,以此衬托出农人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蓑”即蓑衣,是一种用棕毛制成的可以披挂在身上的雨具。这种蓑衣现在在农村已很罕见,我读初中的时候,雨天下地干活曾经穿过,虽然比塑料雨衣要重得多,却引以为豪,感觉自己就像个战士。

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强调田夫劳作的忘我程度。面对送饭人对“渠(他)”“歇半霎”以吃“朝餐”的呼唤,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甚至连抬头说话的时间也没有。当然,联系下联,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歇”或者“不歇”。

1980年起,我们村里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他人一样,我家夏天割稻子和插秧都在凌晨4点多下地干活,等到吃早餐的时候,几乎已经割完稻子,准备耘田、再次插秧了。因为这是抢收抢种的“双抢”时节,时间宝贵。

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不能“歇半霎”的原因是“秧根未牢莳未匝”,同时提醒送饭人照看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践踏还没有生根长牢的秧苗。这里诗人用极富生活气息的对话、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有农村劳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刚插下的秧苗最怕喜欢戏水的鹅鸭那长嘴的啄食和双脚的踩踏。而农人插秧大多讲究横平竖直,喜欢整丘田插满才稍作休息。

我在讲解《插秧歌》这首诗时得知,全班50个学生只有3个人插过秧,其他的有的连插秧都没见过。那么,我可以传授他们“劳动光荣”的精神,谁来传授他们插秧之类的劳动技艺?农村那些进过或没进过校门的孩子们,他们大多跑到城里打工去了,插秧之类的技术如何传承?毕竟南方的农田由于地形的限制,难以大面积推广机械化作业。

本文发表于《桃源乡讯》2022年11月28日第43期(总第661期)“桃林场”副刊

 

康玉琨

 【随笔】我读《插秧歌》


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2020年秋季起,一改传统的按文体组织单元教学而为按任务群组织单元教学。其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所选的两首古诗之一是杨万里的《插秧歌》。在讲授这首诗之前,我反复品读,感慨良多。

作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诗人,作为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的创立者,杨万里即使没有参加过插秧劳动,也一定细致观察、切实体验过插秧的场景,否则他就不能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就不能表现得那么自然而又真切。

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起笔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男女老少,全家总动员,人勤地不懒,农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诗人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插秧的过程,让繁忙的劳动景象跃然纸上。不妨想象一下,在农村,一家如此,家家如此,那是一种怎样的热闹景象呢。

作为农民出身的劳动者和插秧的亲历者,我还知道,这里用的秧苗是“水秧”而不是“卷秧(旱秧)”。“水秧”育秧是关键的一环,必须按照每亩地4至5斤的量把稻种均匀地撒在水田里,等秧苗长到10至15公分的时候,把它连根拔起,用稻草捆成小捆,粘上骨灰等肥料,然后移植、栽插。

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情形。这里诗人用比喻传达精神,别出心裁地将“笠”比作“兜鍪”,即古代打仗时士兵所戴的头盔,将“蓑”比作铠甲,以此形象地暗示了冒雨插秧于农人而言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则明白如话地写出了雨势之猛,以此衬托出农人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蓑”即蓑衣,是一种用棕毛制成的可以披挂在身上的雨具。这种蓑衣现在在农村已很罕见,我读初中的时候,雨天下地干活曾经穿过,虽然比塑料雨衣要重得多,却引以为豪,感觉自己就像个战士。

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强调田夫劳作的忘我程度。面对送饭人对“渠(他)”“歇半霎”以吃“朝餐”的呼唤,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甚至连抬头说话的时间也没有。当然,联系下联,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歇”或者“不歇”。

1980年起,我们村里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他人一样,我家夏天割稻子和插秧都在凌晨4点多下地干活,等到吃早餐的时候,几乎已经割完稻子,准备耘田、再次插秧了。因为这是抢收抢种的“双抢”时节,时间宝贵。

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不能“歇半霎”的原因是“秧根未牢莳未匝”,同时提醒送饭人照看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践踏还没有生根长牢的秧苗。这里诗人用极富生活气息的对话、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有农村劳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刚插下的秧苗最怕喜欢戏水的鹅鸭那长嘴的啄食和双脚的踩踏。而农人插秧大多讲究横平竖直,喜欢整丘田插满才稍作休息。

我在讲解《插秧歌》这首诗时得知,全班50个学生只有3个人插过秧,其他的有的连插秧都没见过。那么,我可以传授他们“劳动光荣”的精神,谁来传授他们插秧之类的劳动技艺?农村那些进过或没进过校门的孩子们,他们大多跑到城里打工去了,插秧之类的技术如何传承?毕竟南方的农田由于地形的限制,难以大面积推广机械化作业。

本文发表于《桃源乡讯》2022年11月28日第43期(总第661期)“桃林场”副刊

 【随笔】我读《插秧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