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仪式感

(2022-11-18 19:00:56)
标签:

散文

仪式感

共情

分类: 散文遊記詩歌

仪式感

东瑞

           许多日常的习惯和常态,因为连绵几年的疫情而改变,唯有人生的好一些必须,还是让人们坚持着。例如“仪式”,最典型的是莫如红白二事。男女的婚礼,婚宴、大多数人还是讲究的、少不了的,差别只在于规模的大小。婚宴的宴席人数,从被规定每台四人六人到开放后的八人、十二人不等;多多少少还是足够构成一种仪式。再说葬礼,在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葬礼只有直系亲属处理,场地冷冷清清,但守灵、扶棺、出殡等步骤,还是有的,纵然几乎没有其他亲友出席,也有一场简约的告别仪式。而一些重量级人物的逝世,戴着口罩去悼念、送别的粉丝或市民还是不少。

       以前有外地文友看了我写的一些文章,提及共情、仪式感这些词儿,我还不甚明白其含义,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是看了我发了一些全家福的照片,配以说明孙子满月、一百天的文字,赞赏说我们是一个重视仪式感的家庭。其实,回想起来,也不足为奇,中国是一个礼仪大邦,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多多少少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习俗和礼仪。不要说内地、港澳台,即使海外,也还是有意无意地在传承、延续着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礼仪。八九年前,我印度尼西亚的同父异母弟弟,一个大家族大小成员连一句华宇都不会说了,可是他几个儿女的结婚仪式就极度古早味,结婚仪式新娘子还戴上非常重的雕龙绘凤装饰的大凤冠哩。洞房前那一套敬茶、喝交杯酒、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等十八个繁琐流程全部做足。

  也是多年前,儿女先后结婚,最初很不愿意让我们做父母的发请柬,在酒楼摆酒宴客,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婚礼,认为太过繁文缛节,太过老套,只是让父母脸上有光彩……为此我们上下两代还开会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婚礼还是要举行,只是淡化父母主办的色彩,而注入了更多年轻人的部分。也许,中国人的仪式感,感受的深浅需要变易了身份才体验吧。现在,当儿女们成家,生儿育女后,才开始明白“天下父母心”,是一种苦心,是一种剪不断的、几千年代代相传的好传统,那些仪式,太繁琐的固然会在时间的长河里迟早被筛选淘汰,而好的、合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始终会被遵守被坚持被弘扬。于是,当小人类诞生了,他们会请求我们帮忙,派发红鸡蛋、猪肉姜醋蛋给一些亲友;孩子满月了,会在酒楼订一两围,餐聚庆祝一番;孩子一百天了,会再搞一次简单仪式,吃吃东西,拍大合照,寒暄寒暄。不论规模,不讲究地点,反正有关的亲朋戚友见面开心地小聚,就算举行了一次纪念仪式。

  这只是以华人家庭的生老病死为例,大大小小的仪式总是免不了的。如果再扩大到华人的社团、国家、世界,无奇不有的仪式更是充斥着我们年历的三百六十五天。就职仪式、回归纪念仪式、各种节日的欢庆仪式等等,不可胜数。中外有别,或许华族更是注重。

   当然,有些仪式太过繁琐,积累成为糟粕,被时间扬弃,遭人们淘汰,完全合理。伊丹十三执导的日本电影《葬礼》就生动地描述了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滑稽场景;台湾电影《父后七日》也有类似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毕竟死人折磨活人的礼仪不合乎生活规则,理该淘汰;慎终追远是应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底在线;如果那些礼仪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又为什么不可改革呢。

   日本三十四十年代发动战争,犯下滔天罪行,但他们有些电影工作者拍出了不少甚好的礼仪大电影,值得喝采。如获得多项大奖的《礼仪师奏鸣曲》,就围绕“死者为大”的主题,细致地记叙了一位入殓师为死者化最后的装的故事,感人至深;黑木华主演的《日日是好日》情节清淡如清茶,也细腻温馨描述了学茶艺的故事,从而悟出生命的真义,貌似没说什么,其实说了很多。两者,都是将仪式感不动声色地描述到极致的好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