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首凄恻的诗」
—序茜茜丽亚诗选《只为了一个承诺》
东瑞
说茜茜丽亚的名字和这三十多年的印华文学分不开,想必大多数文友和读者都会同意:这三十几年,她在华文遭禁时期唯一可以发表华文文学作品的
《印度尼西亚日报》做事,和徐碧英、柳岸等几位同事,见证了报纸的变革和印华文学发表的状况,她是很有资格写《印度尼西亚日报和印华文学》这样一本书的。茜茜丽亚人在报界,最初当记者,后来兼管许多事务,需要接触印华写作人和报馆印方人士,曾经一度十分活跃,为文化界、新闻界不少华印人士所熟知,使她芳名远播。
但这么说茜茜丽亚,仍有欠公允。十五岁从峇迪城、故乡北加浪岸搬到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嘉达的她,诗情早熟,未足二十岁就以非常浪漫、动情的笔触在印度尼西亚日报发表了不少诗歌和小说,吸引和感动了无数读者,他(她)们赞美的信件从印度尼西亚各地如雪片飞到报馆,也因此,她正式被聘请到报馆做副刊编辑。七十年代初,茜茜丽亚以颇为真实的笔触发表了更多的情诗,感动了更多的读者和诗友,那些唱和、鼓励她的诗形成了一个热潮;一时之间,茜茜丽亚诗中的一蹙一笑、那些泪和爱,都震撼着喜欢她的男女读者心灵,在她周围形成了一个面很广的「茜迷」族群。有不少人视她为文坛偶象:今日活跃着的一些文友就是她当年的读者和崇拜者。说茜茜丽亚和她的读者分不开,她本身也坦然承认。这些读者使她「深深地爱上诗」,愈写愈一发不可收拾,坚持了三十余年,而且越写越好,趋于完美之境。至今,甚重感情的茜茜丽亚在出这本诗集前夕,谈到当年鼓励支持她的读者,还会激情难抑,美丽的眸子噙着湿润的泪花!
来自读者们的巨大精神支持造就了印华女诗人茜茜丽亚,刺激了她创作三十余年从未停辍,这一现象较为罕见,这又缘于她诗所表现的真诚,来得比一些人突出。她人缘好,到处受到欢迎。我不需要为她唱赞美诗,就亲自目睹在国际性文学会议的一些场合,她所引起的关注;中国大陆学者所写的华文文学史有关印华的章节中,她总被摆在重要的篇幅内。素净皙白的脸上那双不很中国、略露忧郁的眼睛,茜茜丽亚总给人一种混血女郎的印象,似乎不易亲近,但接触多了,方知她并不豪放,相反,略带矜持,为人认真。她弱于逻辑和理论,却非常感性而重情,高兴时会大声言笑,激动时眼眶总有蓄备好的流不完的泪水。像她知名度那么高的「才女」,如果在一些其他国家,恐怕为功利观念所囿,大出风头突出自己、谋求得更多了,从而和一些文友「隔了一层」;茜茜丽亚没有,她还为大家做事,在各种场合与大家同进同出平起平坐,重要活动仍见她无私奉献,晚会上依然听得到她自谦后的动人歌声和美好舞姿。茜茜丽亚为纯粹女性,过度的敏感、控制不住的激情,有时是少不免的缺点,正跟天下许多女性都很可爱,但亦有小不足一样。这三十年,她写了那么多,只出过一本《三人行》诗集,不以另两位资历比她浅的女文友为弃;这些年,许多人欲资助她的个人诗集出版,亦为她所婉谢,她有自己的做人原则。
诗人如徒有「才女」虚名而作品的素质实际不怎么样,乃是一种大悲哀。茜茜丽亚的诗可观,具有个人强烈的特征,这是许多读者感受到和承认的;又有人以为茜茜丽亚只写情诗,其实不是,那是没有读全读深茜茜丽亚;纵然只写情诗亦无可非厚,因为爱情乃人类最可贵的美丽情愫之一,爱情乃文学永恒题材,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我们读这本拿在手上的《只为了一个承诺——茜茜丽亚诗选》,就会发现这位著名的印华女诗人关怀面广,爱情诗并不是她的唯一。
本诗集分为六辑:第一辑「寂寞,别敲我心窗」,主要收辑了那些倾诉生命历程中悲欢、困惑等各种复杂丰富的心绪,包括了友情给予自己的温暖,细致而感性;第二辑「我把心掉在花都」,大抵事关旅情和一些「咏物诗」,藉物抒情言志,大部分皆富象征性和富有寓意;第三辑「假如我们还有时间」,是近几年所写的爱情诗;第四辑「忧郁的相思子」,是早期所写的爱情诗。将同一题材分为两辑,大概便于诗艺上的比较吧!第五辑「总会有人回顾」是有关人物、社会、家国题材的:第六辑「美丽的错误」收了作者用诗笔写的一组散文,是作者的散文选萃,虽仅八篇,却足以代表茜茜丽亚的风格。
粗略接触茜茜丽亚的诗,觉其诗不长不短,多在十余二十几行之间,写至三十四十行的大概只有几首(如《沙郎岸的马》《只为了一个承诺》等),但说是长诗,是以行计算,但一句话常分两三行,每行都是两三字的短语。我们感到她的诗正掌握了中国新诗的最主要特征:凝炼。
读茜茜丽亚的诗的第二个强烈感觉,是解读上的不难与难。不难的是诗字面上、感情上的解读,难的是诗外的故事。茜茜丽亚的大多数诗(未必每一首)都包含着一个故事,茜茜丽亚没有写出来。我们也不能要求她写出来,因为那将不是诗而是小说了。诗当然是抒情性的。诗人把她的爱情故事,略去了所有情节,而将其中的甜蜜、复杂感受、领悟、所受到的伤害……等等细密的情绪化为凝炼的诗句,删去了太过私人的枝蔓,升华为一种人类对爱情的普遍心理和感受,淡化了个人印象,使她的诗具有了审美价值而非仅是个人的失落和哀愁。
读茜茜丽亚诗的第三个印象,是她在同一首诗中感情色彩的丰富性而不单一,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她都能和谐地加以统一起来。这种复杂,要全部读透未必容易。她写得真诚,我们读来感到真实,尤其是那种失落感,甚至会促动我们对诗人产生一种关切(想来这必也是那么多读者写信写诗给她的原因吧!)。诗坛上,有人是「为诗造情」,爱情彷佛是他人的事,对自己早已远去,作为旁观者写得不痛不痒;茜茜丽亚却真正是「为情作诗」,大半生都在爱恋中,她是在写自己也是普天下有情人的爱情史诗,用了她的全部生命去投入的。「大半生都在爱恋中」是最广义的说法和比喻。试读她多少友情诗,那种对朋友的动人关爱,不逊她爱情诗的深刻。那也是感人至深的!
茜茜丽亚的诗拥有很多读者群,上述几方面分析了其特征,也是根本原因。当然,诗艺、诗中体现的生命意识以及浪漫色彩造就的凄美风格,都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将一一在下面领略。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茜茜丽亚诗中的生命意识十分明显而可贵。尽管生命有那么多缺憾,情感生活有那么多的无奈和失落,茜茜丽亚并没有自我遗弃或沉沦到地狱中去。诗人认为「成年人生」充满了「爱恨恩怨」和「复杂难解的串串问号」(《成长》),她神往的是童年,「最悦目的还是幼童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气球》),但似水流年,这一切已无法倒回,她在好几首诗中,都流露一种疲惫感。唯她不需要廉价的怜悯,尽管有时「错把梦编织在夕阳/任黑夜乘机赶来/吞噬」,她也倔强地表明
「别让你的唇沾到我/湿濡眼睫——去吧!……我不要你在乎」(《睫毛撑着的世界》)。她写渔夫撒网,多次写他的失败,但那最末的美好祝福何尝不是寓着自己对人生的不绝望:「撒吧/直到/网里盛满鱼虾/直到/你肩上的重担/化为喜悦的/翅膀」(《撒网》),最动人心怀的是那首《我还末拥住阳光》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发挥至淋漓尽致的地步,在快乐仍未降临,她的心境仍乍暖还寒、半明半阴的时候,她的无怨——
「无诗无梦/不再有爱恨恩怨的/一片空白」,她也会欢呼「黑雾已消散/噩梦也/负伤而逃」。毕竟,诗人是热爱生命的,她并不为个人的得失耿耿于怀,不为爱情的失意而丧失生活勇气;她明白世界未必会因渺小的个人遭遇而停止轮转,她看到了我们的「世界依旧如斯热情灿烂」!诗人心境寂寞却不孤独,在《寂寞,别敲我心窗》中,她看到大自然的景物都在温暖着她;诗人珍惜来自人间的那怕短暂的关注,「唯有以被震撼的心灵/接受令我恬静的/一分钟/一分热」(《我以为已没有人在乎》),她表白「就因手里还有笔/我该把梦画下去」「纵然是另一创伤/我仍把梦画下去」(《画梦》)。我们只是随便在她的诗中引例;她的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说贯穿了她所有其他题材的诗作。
在茜茜丽亚的诗作中,她的情诗占相当大的比重;她以情诗知名,也以情诗赢得读者的心。可以说,茜茜丽亚的爱情诗,一如前述,大都抽取了过程和事件细节,大部分升华为情绪的诉说,尤其从未专指,以诗传情写给某一特定的心目中的情人,那未免狭窄,如果不自控会流于肉麻——这些我们都勿需担心。读茜丽的爱情诗,我们只会感到她对感情的认真;她视爱情与生命同义,她用无数美丽的情诗肯定爱情的永恒价值和它的神圣性,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无论心情是欢悦还是失落,在生命中发生的爱情令她恒久难忘!十多年前尘封的感情,一旦触及,一切犹似昨日,「我含泪的双眼仍有/你爱抚的余温」(《一首掉落在红尘里的情诗》)。她对爱情的渴望,与眼下那类「只在倾刻的拥有」的方便面爱情无涉,而是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别求今世的朝朝暮暮/莫问来生是否还有缘/只要你依然爱我/真心地爱我
就不必/细数其价值或担忧/今日的我是否幸福——/因我已把生命/密封于/昨日」(同上)这与朝秦观的「若是两相有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已十分接近。一剎已是永恒,茜茜丽亚珍惜人间的友情、爱情等一切可贵的感情:「别问我会念你/还是遗忘
不管/生命将是喜剧或悲剧/我仍会/惦记今夜琴声……」
(《别问我》)在诗人眼中,爱情不是游戏,总是那么地刻骨铭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安息吧/疲惫的情感/爱的季节虽会/再来/此情/却已成追忆」(《爱的季节》)在《面包与硬币》中她藉「卖掉面包 换取/一枚硬币」打电话给对方,不动声色地体现爱情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在「爱挣脱枷锁/任意翱翔的/「情人节」,诗人回忆「属于我的十六岁」,但徒剩对方「被相思烧灼半段的情书」和憔悴玫瑰,但她郑重其事,务必「举杯
为昨日/再来个封尘典礼」;诗人痴心地面对夕阳,发 出「天问」:「当海枯石烂/千年后你是否/依然爱我?」(《爱的牵绊》)诗人视爱情为生命之翅膀,一旦失去,就哭诉「我不能再飞了,因为我的翅旁折断了!」(《我不能再飞了》),她比很多女诗人更热烈地渴望爱情,将爱看成是花的阳光,发出了「得不到阳光的花会枯萎,/失去爱的生命怎会灿烂?」(《让我离去》)的动人呼喊。还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正是这些对爱的痴心和认真,在七十年代感动了茜茜丽亚的读者们,一时之间出现了罕见的信件和「和诗」的大浪潮,令诗人意外惊喜和大受感动。
真诚使茜茜丽亚赢得读者,但她同时认识到爱的变数,悲剧少不免使人无奈和失落,完满的感情这世界是没有的。她说「人不单为了爱而活着/我会将痛苦悲哀化成力量/用诗磨炼自己把思路开朗」(《我还感到怯弱》),她发现诗可以令她「暂忘辛酸苦恼」,她「从它那儿采撷满裙的快乐与幸福,/分给许许多多痛苦忧伤的心灵!」(《我已深深地爱上诗》)这是她写诗的动力之一;动力之二是在回忆中养伤,「在寂寞中/捡拾回忆」(《载梦船》);但更重要的是以潇洒、超脱的情怀面对邱比特盲目射来的乱箭,这,又让我们读到了她情诗的另一种感情和品质。否则,为爱情也活得太累了!她努力学习遗忘不愉快的感情缺憾,不断寻觅
「种有忘忧草的伊甸园」(《蓝色诗环》)。「若是听到我的噩讯/也请你别哭泣哀悼」(《蓝色诗环》),只要求将她的诗与躯体同焚便已满足。对于感情的失意和缺憾,她此生无怨无悔,表示:「当受创的心已/疲惫
我将驻足/潇洒地拍拍世尘/携着仅存的一丝光亮/飞驰坠落于无尽头的/天之涯」!(《流星的约会》)在《梦湖》中与湖的对白更把一种超脱无恨的心志流露无遗:「只待卸下世俗负荷后/我必重回你身边/酣眠于你怀抱里/接受你温柔的抚慰/与所有苦痛忧伤/永别/永别」(《梦湖》)。此外,茜茜丽亚的潇洒还表现在看到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希对方只在「寂寞时请念我」(《小诗》),她善良地祝福「以真诚爱心去追寻去珍惜/人世间将充满喜乐和温情」(《祝福》),她希望「世间无愁无怨/有情人的梦都圆。」(《画梦》)。
茜茜丽亚的爱情诗以其真诚,以其悲情和潇洒糅合而构成的凄美风格造就了她的诗魅力,在印华女诗人中可谓独一无二。尽管没有英国布朗宁夫人情诗中的美丽幸福,亦没有俄国普希金情诗的闲适热烈,依然以其独特风格征服了读者。
茜茜丽亚也并非独沽一味以爱情题材来张扬其充满忧伤的生命意识,她也以为数不少的咏物诗,寓物言志,藉物抒情。如《雨伞》藉被利用过后而「被冷落于一角」的伞鸣不平,她认为有心人应回首看看伞身上遗留的是雨还是泪?因此她呼唤「雨呀雨/你为何还不来?」她怜花惜玉,只求凋零归土的花朵不要再被践踏(《花》),世人应「放掉」手中的线让「缩扁发皱」的气球「飞向天外天」——她视此为「美丽的心碎」!(《气球》),假如诗人拥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她企求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你的归来」(《阿拉丁神灯》)这种种对生命的肯定的强烈意识,系于一种充满爱的感情的执着,见诸不少诗,如《小河》、《锈》、《吹泡泡》等诗,到了《蜡烛》《飞蛾》已发挥到一个极致,《蜡烛》中最末一节:「不愿留下焦黑的烛身/请为我吹一支/别离的笙萧直至我/披着最后的光与热/在黎明前/温/柔/地/与/你/挥/别」自然令人想起了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飞蛾》中的飞蛾扑火是光明、幸福、爱情等多重涵义的意象和象征,全诗写得凝炼精短,最末一节将爱情与死亡、一瞬和永恒融为一体来写,出现在十分女性化的女诗人的笔下,既是惊心动魄又同时是感人至深的——
于是我展翅扑向那道光/投身于那热情的爱火中/明知被拥住的
剎那/将是我痛苦的/死亡时刻
我却已/无怨无悔/
《沙朗岸湖的马》表面看属旅游诗,其实细加品位,不难读到,在为载客疲惫、「如同/已湮没的/辉煌岁月」的马鸣不平的同时,对牠原始生命力的颂扬:「抖抖身/一声长嘶/昂头扬脚 箭般的/向前飞跃 驰骋在/陡峭的山路/辽阔的草原/与风共唱一首几乎已被遗忘的凯旋歌」!茜茜丽亚在《我把心掉在花都》中以刻绘诗主体的形象巧妙地替代抽象的欢乐心情描述,尽管「刻画在长街上的那两对/足印
却已模糊」,她忘不了的还是「有双多情眸子在车窗外/凝视」,人和情感,爱和生命意识,始终是茜茜丽亚挥之不去的牵挂。
情理兼备,导致茜茜丽亚这首「凄侧的诗」(在《祝福》中她的自称)并没有被爱火烧毁,只是烧伤,轻抚伤口,她「不想流泪的双眸」又深情地注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从关注个人命运扩大到关注社会的悲欢。从哀悼兄长的《哥哥别先走》、怀念文坛前辈柔密欧郑的(远走的你》、怜惜自杀少女的《逝》到社会上的各类小人物,诗人都付出她的感情,如《异乡客》《油画》《吹笛的流浪者》等,而《我想告诉你的是——》写对灾民的关怀,《梦魇》写暴乱感觉,我们都可以听到诗人真诚动人的哭泣。《哭泣的印度尼西亚》则已把个人的哭泣和国家的哭泣结合
起来,在多次的文艺演出,由她和印度尼西亚诗人同道一起朗诵表演,声容动作
并茂,感动了千百个观众。茜茜丽亚写灾情诗,末尾有「我心也为之黯然哭泣」之注明,写国家诗,末尾有「我心如刀刻,热泪盈眶……」的注明。她是流泪写这些诗的。诗人是伤感、难过、激动得无法抑住了,才写这些诗的。前文说过,她从未曾无病呻吟,为诗造情。诗人将生命中的全部感情写成了诗,边写边哭,读者怎可能不受感动?「总会有人回顾」辑中的所有诗都写得很好。有人说「能被感动的诗就是好诗」确有其道理!我们已浑忘了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技巧和方式矣!有人写诗,缺乏激情。一颗冷酷的心,他的笔下再炽热的词语、激烈的诗行,我们还是会觉得伪善。读诗的感觉说来真是奇怪,屡试不爽。由茜茜丽亚的诗效果,我们或会获得不少诗创作的启迪:激情下的喷发常会是一首好诗,诗人首先自己要被感动,读者也才会被感染和共鸣。茜茜丽亚诗并不多产,她的诗也不高深晦涩,但有其动人的魅力,就是因为她属于有激情才写诗的女诗人。
但茜茜丽亚的诗并非没有技巧。她真诚、认真、激情难耐之外,她的表现技巧值得探讨。总的来说,我们感到她的诗温柔凄美、凝炼幽雅,高潮迭起,有些只能意会不能言宣。为什么呢?
一是她藉助了意象的建筑,让人读来颇有韵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最典型的是《寂寞,别敲我心窗》。全诗除了作为篇名的「寂寞,别敲我心窗」是诗人的低诉,都由一系列意象组成:夜色、虫鸣、星辰、野火、笑语、花泪、晨珠、睡海、沙上足印、流浪者的吉他和梦呓……。诗人用了一系列寂寞的意象,但也同时交错了一些不寂寞的暗示(星辰的温馨幢憬、缤纷的露珠和优美的梦呓),使这一首诗中诗人的「希望远离寂寞」的心态我们只能凭意象的并置重迭去微妙地感觉和捕捉。《我还未拥住阳光》亦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句明白如话,但喜忧掺半的心情是藉用乍暖还寒的意象去表现的。阳光是光明、好心情的意象,而哭泣悼念、爱恨恩怨、无诗无梦、黑雾、噩梦呢?这首诗只是在形式表现上单纯,感情却复杂,诗人既认定「快乐仍把我遗忘」,但又看到时间在流动,个人还是渺小的,「世界依旧如斯热情灿烂」。《雨丝、白开水、涟漪》更是诗人出色的意象诗,全由雨丝、白开水、风、雨声、泪、涟漪、窗帘、女郎组成。藉此表现刺激、回忆、伤感、愤怒、纯真、淡然的细腻感情历程,有许多画外之意和弦(雨)外之音。这首诗很有东方的含蓄色彩,每一段都投下了诗人的心理感受,令人真实可感。诗人许多咏物诗都有着同样的精采。
其次,形象描绘和细腻笔墨,令茜茜丽亚的诗教人印象深刻。《我把心掉在花都》是藉形象衬托心情,最好的是这一段:「没遇到昔日的影子/触及的是如斯亲切的/笑脸
那香甜的醇酒/洒在我飞舞的大圆裙/我醉了暂时与忧郁/挥别」。《再见,古城,再见》前一个「再见」是「重逢」,后一个「再见」是「告别」。《只为了一个承诺》写法不可多得,抒情和叙事糅合得天衣无缝,景物、旅程感受、回忆、心事、情爱和「勿忘我」花的意象联成一片,令你沉醉,有种化身为作者的奇妙代入感,欲待细问为何是「一个不该记的
记忆/一个不该赴的
约会?」诗人已躲入沙朗岸湖边的树后,只闻她悄然笑声,不作回答,叫人茫然若失。
最后,茜茜丽亚的诗有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她很能掌握一首诗的发展节奏。《成长》是从童年少年到成年的递进,问号亦从小到大;《心》是孤寂、哀愁、欢悦和忘忧的四重奏;《只是偶然》既是相遇到分手的过程,却也是一种从喜悦到离愁的心理寄写;《撒网》最为人称道,在对渔夫的艰辛形象描写之后,是奇峰突起,力量十足的寄望和信念。《我还未拥住阳光》把心潮的明暗起伏放诸全诗铺开,更是茜茜丽亚独特的创造。
《我以为已没有人在乎》的感情是强烈的,先抑后扬,先把失落感用对脸容五官的形象描写表现,中途突转,令诗人激情爆发,最好的几句是「在我即将远走的时刻/紧紧地紧紧地握住/我因悲痛而冰冷的/双手」和
「我噙着泪 缄默/不想探索/你深深眼神内的千言万语」,这也是诗人
平时遇激动事时的逼真塑像。例子举不胜举。感情的抑扬起伏,造致诗人平凡的诗跃动着炽热的生命力,流动着感情的真实活泼的美感。
本书也辑收多篇以诗笔写的美丽散文,流露着诗人悲天悯人的感人情怀,限于篇幅,不再细述。
「只为了一个承诺」具多义性,包括了对读者久盼她出一本个人诗集予以满足的回应。对人间有许诺者,尽管自称为「一首凄侧的诗」,她已可显出情智而无悔。本人为印华有这样好的诗而兴奋不已!
2000年7月2日初稿
2022年4月4日修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