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迷失的女生到心靈療癒師

東瑞
瑞芬
2021年7月17日小娟和先生邀約我們夫婦在黃埔花園飲茶,見面時候我們沒有握手,但輕輕相擁,感覺猶如與久別的小女兒相逢。
四年前我們和小娟、震邦夫婦茶聚過一次;這一次疫境中的約定,一退再退,最後才相約在香港確診幾乎清零的日子,多麼令人珍惜。
而立之年的小娟,娟好俏麗,自信甜笑的面容依舊,乍見就塞來一封外面寫著「敬愛的叔叔阿姨」的信,內稱我們是她的「天使、菩薩、再生父母」,「十三年情義,至今大恩不忘」,感動之餘,還真有種震撼的感覺。

十三年的歲月,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十三年的時間,紅可以變黑,人,也可以完全脫胎換骨。
時光倒流在2008年,那年,對小娟來說,可能是她激情燃燒的一年,或者說,是她的人生進入大轉折的最關鍵時期。如果從年齡來說,我們可稱為兩代人,十足地「忘年」,她比我們的女兒還小六歲;如果不是文字上的結緣,幾乎就沒有相遇的可能。那時她參加了香港教育學院舉辦的全港《觸及心靈》徵文比賽,入圍了;我們呢,獲邀做了是次比賽的評審。入圍的優勝學生,沒有獎金,獎金就是獲邀參加一次全免費的台灣歷奇之旅;我做評審也沒有酬金,酬金就是獲邀和學生一道到台灣免費旅遊。
就這樣,我們與小娟在人生旅途中相遇了。

在旅途中的一次觸及心靈的暢敘對人生和生命感悟的座談中上,小娟心緒低落,訴說現實生活中面臨的種種不如意,真情流露,淚流滿面,我們細心地傾聽、傾聽,當聽到她對生命感到絕望而不願活下去的時候,當場非常震驚,也感到萬分心痛。是什麼令只有十八歲的她意志消沉、不願意活下去?她前面的路還長得很啊,我們好羨慕;我們很希望她把握自己,一定不要失望和放棄,克服難關,重振信心;我們好願意伸出手,接受她,擁抱她在我們懷裡,正如我們給予自己兒女力量一樣,一起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只要她有什麼困難,我們可以給予協助的,我們都願意付出。就這樣,當時我們談心、拍照,一起歷奇、關注她、愛護她。小娟稍微好轉,各項活動都開始積極起來,顯得青春活潑和可愛。在活動中我們一直十分留意她,心想這樣好素質的女孩,只要自己肯努力,前途必然是不可限量的。那七八天之中,我們和小娟及一群男女生玩在一起,心態也變得年輕,一些超體能的活動居然也過關了。
生命裡的偶遇,實在太神奇了。

【最近镜头、中间白衣者为小娟】
小娟是個知感恩的女孩,如果不珍惜人生旅途裡每個向她伸出暖手的人,也許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止於一次的初遇;初遇也就是最後的終結。
小娟不然,帶了一疊相片,激動地給我們看看她人生旅途中一個個助她走出困惑、走上出色和優秀之路的恩師們,那是一列人物長廊。
再次見面,見到的已經是一個全新的小娟了。

那次回港,我們記得曾經寄過幾本書給她,還通過信和電郵,鼓勵她不要放棄,要不斷進取。「人生充滿選擇,生命由你填色」是我《陪你一程》裡的一句話,果然,小娟非常自覺地為自己的生命不斷填上溫暖感人的顏色。
十三年的時間,在生命的流程裡似乎只是一瞬間,可對小娟來說,她在修築和完善最艱難的心靈工程幾乎使盡了全力。她分了幾步路走:首先是初步彌補了心靈那殘缺的一角,採石補天,做了自己的女媧;其次是面對現實,不斷進取。她明白香港是一個學歷社會,要較好地生存,就得有社會承認的學歷,以知識充實自己和改變命運;最後是為生命增加真善美的色彩,就該根據自己的喜歡,進修幾門技藝,既陶冶自己性情,美化枯寂單調的人生,也奉獻社會,付出愛給更多需要和缺課的人。她選擇了古箏、古琴和茶藝,都有不錯的成績和造詣。這也是對傳統中華文化的乘傳和弘揚,意義非凡,她的選擇何等聰穎。茶聚這天,小娟掏出名片給我們,上面簡要介紹了自己的學歷和人生目標,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驚喜,我們內心無法不泛起一陣陣感動。

那也是一種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來就是活生生的勵志故事。
記得年前我們到澳門做澳門文學獎的評審,一晚,《澳門日報》宴客,席間見到報館當年約我寫連載小說的副刊編輯小廖,她已升為副總編輯,我生硬地稱呼她廖總,她一時愕然,客氣地說,東瑞,別客氣,你照舊稱呼我名字,你是看著我長大的!聽到這最後一句,真想流淚。
「
看著我長大的!」是的,我們也是看著小娟長大的!
見證了她的所有非凡的努力!

她感恩信中用了「天使」「再生父母」這些詞兒,來感激我們,令我們一時感觸良深,也覺心顫眼熱。我們自認不過是很平凡普通的人物,知足常樂,力求做好本份、對名利地位早就看淡放下,一生問心無愧即可。年前我倆還先後卸下所有公職,期冀能多一點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小娟的感恩,叫我們慚愧,做得太少,十三年的歲月,她改變自己的心態,全靠自己的自愛,她學有所成,全靠自己的勤力進取。
是的,唯有先愛自己,才可能施愛於人。正如小娟自己說的,「自我療癒和佈施愛的教育是我給予二位的報答」,假如愛有天意,這就是天意,小娟「以琴箏茶、心靈療癒、輔導為載體,如法修行,佈施愛與溫暖給孩子們、成人們、家人們」,現身說法是最具說服力的。

看著小娟的每一步成長,我倆比寫出一本好書還高興萬倍。
回憶那天茶敘時,小娟熱情的匯報,讓我們一直沉浸在萬分的喜悅中,還有什麼比看到年輕人力求上進、發揮才華,獻出愛心,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奮發更開心?還有什麼比傾聽著久別重逢的沒有血緣的小女兒如對親人般的訴說更喜悅?還有什麼比看到她上下兩代家庭幸福和睦更安慰的?
如今三十而立的小娟,父母情篤,自己也找到了如意郎君,幸福美滿,旅遊、表演,看書、帶學生,自己繼續學喜歡的技藝,日日是好日。

小娟多幀照片令我們欣賞、愛不釋手。
喜歡看她在香港浸會大學普通話說講、朗誦比賽上穿旗袍捧獎杯時喜悅、純真嬌美的可愛笑容;
喜歡看她在香港作家聯會聯歡會上長髪披肩、專心致志、進入忘我境界彈奏古箏的模樣;’
喜歡看她紮馬尾、上穿吊帶粉衣下著稱身淺藍長褲、手捧長琴站姿自然輕鬆、現代感十足的優美姿態;

喜歡看她在·室內一身雪白彈奏古箏的俠女扮相;
更喜歡她以青山綠水為背景彈奏古琴、以大海沙灘為天地撫心盤坐的面含微笑、琴心交融、天人合一的入定造型……
她穿梭於現代古典,快樂來去,開心演繹、入神演奏,都在走向自由和化境。
這些才藝和她在學業取得多項文憑、銜頭,交相輝映,相得影彰。她那不滿足於現狀的精神,很值得年輕人學習,如「古箏古琴導師、國家註冊中級茶藝師、教育局註冊教師、華德福老師、美國NGH催眠治療師、生命靈性教練、寫作人;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中央音樂學院演奏文憑、上海音樂學院演奏文憑、港大教育文憑、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士」,難得的是讀碩士研究生時還取得助學金。小娟學位論文和碩士論文是關於劉以鬯和餘光中的,很巧,也是我們喜歡的作家。
十三年,歲月催人熟;
三十年,她就交出了超好的人生成績表。
這就是我們的小娟。

附錄【小娟自述(小傳)】
音樂
話劇 詩詞和舞蹈 揉合 生命
千樣好;能為世界帶來光輝,便是愛。熱衷推廣心靈健康、人生價值、古典音樂。承接器樂教學、心靈療癒、評審演說、撰稿創作工作。
年少結緣古箏,青年醉心文學,大學赴京偶遇古琴,27歲感悟修行,一生以琴箏文為知己。少年艱苦一生受過眾多恩師前輩、上天天使的幫助和點撥。20出頭,曾經滄海:任名校教師、做金融新晉,仕途得意,內心卻了悟「琴道」早在心中,而非汲汲營營地追求外境,頓悟紅塵,從「術」走向「道」,彈素琴,閱道德經,27歲起修行。行禪、靜心、療癒、茗茶、彈琴、寫詩、瑜珈,帶著古箏古琴遊世界,足跡30國,療癒自己,治癒別人,尋找更有深度的生命的意義,日子悠悠的過去,留下的是對生活的感恩、平淡的足跡。古箏古琴導師、國家註冊中級茶藝師、教育局註冊教師、華德福老師、美國NGH催眠治療師、生命靈性教練、寫作人;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中央音樂學院演奏文憑、上海音樂學院演奏文憑、港大教育文憑、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士。
以下為 2021年7月17日的小娟

以下是2009時的小娟



【附錄小娟的信】
叔叔姨姨:
十三年情義,至今大恩不忘!
當年在叔叔贈書施暖及一年來往書信中,讓我重獲家庭溫暖,並親歷幸福家庭的示範,對我影響之深切,而立之年,才看到其因果。您們的愛拾回我的生命;愛的種子,從此影響每一項因果、每一個選擇,你們是我的天使、菩薩、再生父母;感恩之情,多年不忘。小娟未有能耐成為作家,而藉着對生命教育的啟蒙,及對痛苦的領悟,我以琴箏茶、心靈療癒、輔導為載體,如法修行,布施愛與溫暖給孩子們、成人們、家人們,一如您們當日送暖的仁慈之舉。
小娟已長大,以家人關係隨修習和成長大有改善,勿念。雖沒有什麼成績作品讓二位驕傲,而自我療癒和布施愛的教育是我給予二位的報答。謝謝叔叔阿姨當天沒有遺棄我,給予我人間溫暖、勇氣和希望,好好活下去,《活著真好》、《陪你一程》。文學的力量在於生活、人情和啟迪,無聲無色地豐富人的心靈、啟示靈魂,啟蒙生命之神秘和正道。
謝謝您!感激您!祝好!
小娟敬上
二零二一年七月十七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