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筑的现代美
东瑞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以前将自己当作井底蛙,希望有日到欧美城市走走,看看他们的市容、住宅及其他建筑物,我以为香港在世界大城市里可能只够作为小弟排最尾;没料到转了一圈西欧、北欧、东欧,才恍然明白,香港作为国际大城市而无愧。
最近,疫情缓解,数天来零确诊,方能静下心来欣赏我们居住的城市。
欧洲,不少城市还睡在历史黄昏的浓雾中。固然,建筑物也有我欣赏之处,那种民族的风格和审美,是香港无法比的。例如,捷克古姆洛夫古城的民居、奥地利萨罗斯堡的商铺和教堂、西班牙白城的建筑,都保育得非常好。有的建筑物迷你娇小,令人惊艳,相信也许会有童话人物从屋里走出来与你握手。但论城市的整体现代气息,则很缺乏。不知他们还沉湎于恋殖民旧梦里,还是满足于吃历史老本?那种暮气沉沉的感觉压在心头拂绕不去。
未曾到过美国,但从资料了解,像纽约此类城市,建筑的现代性就接近于香港。不过,香港并非单纯一味现代,妙在新与旧共处,现代和传统相容。
随便走到那一区,都可以看到高楼大厦矗立,办公大楼并列、摩天巨厦拔地,显示出香港的前卫和霸气;有时,这些现代特征的建筑群里就夹杂着公屋的密集、外墙被髹上五颜六色油漆的百年唐楼,它们犹如积木堆砌成的屋宇,形成一群群现代建筑部落,蔚成奇观。
香港建筑物有好几个特点,新旧都呈现现代感。
一是造型美。不算那些特别的建筑物,一般商用、住宅用的楼群,造型就五花八门,外观看起来非常漂亮。中环是金融中心,有香港华尔街之称,大型商厦如雨后春笋,或以玻璃幕墙材料构成,外形看不到间隔;或如火箭擎天,直冲云霄;或以圆形窗口招引;或线条流畅,像3D几何模型,给人以硬、冷的感觉。建筑物奇特的造型背后,想来是渗透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智慧和心血。鲗鱼涌南丰新村的楼群,三面密密对建,由于墙壁的凹凸、窗户、冷气机、洗衣架遮盖物位置、色彩变化的偶然组合,形成了一种阶梯型的视觉奇观。不时有老外特地跑来摄影,这儿几乎成了香港建筑物博览馆现成的经典模型。

二是色彩美。许多老建筑,楼龄超百年,渐渐老化了,属于保育的范围。这些老房子的保存弥足珍贵,既构成了一列生动的老建筑博物馆,供后人参观,也让香港旧年代生活的居住历史留住,给年轻一代了解房屋的沧桑变迁。像荷里活道的建筑物,独属于此类。当局安排给香港市民居住的旧公屋,也在造型不同以外,有的还髹上可爱的、悦目、有趣的色彩,那种美术感觉,住在里面的人也许没啥感觉,但对于整个市容来说,外观如此整齐漂亮,效果特别好,获得的印象分就不少!到一个城市,我们不是很喜欢她的整齐、干净和美观吗?

最后是线条美。苏轼的《题西林壁》描述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到金门参观民俗十八村,就为那十八栋古厝的几何线条美不断发出啧啧赞叹。横看、直看,那十八栋古厝都构成一条直线,拍摄起来就很美。所谓线条美,是很奇怪的东西。例如,男性倒三角线条体型和女性吉他线条体,就很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如果女性呈现三角线条体型或水桶线条体型,那就“吾不欲观之矣!”香港建筑群讲究线条美,从网络搜集来的几帧图,大家可以看到那些变幻成直线、圆形、弧形等等的线条美,在镜头里都有很艺术的视觉效果。所谓线条的审美,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规则中出现变化才形成艺术。


香港建筑的现代美,极经视觉之娱。高空俯视,确是一片错落有致的钢骨森林;从某区住宅洋台放眼平看建在半山坡的楼宇,很像草坪上长出的一丛丛白色长条草菇;走在摩天楼族群下仰看,惧怕感顿生,则又感觉好像巨人们冷眼在瞧着我们这群小蚂蚁,庞大身躯顷刻间就要压将下来,将你压成粉末。我们红磡住家,算大型楼群花园,从码头遥望过去,它们有点像连绵的城堡,正在手牵手,组成一道坚实强大的屏障。最好看楼群的时间和地点,是在夜晚坐缆车上太平山俯瞰,用一句惊心动魄不为过,山下,在灯光的配合下,一栋栋的高楼大厦顿时成了童话意境里的发光树,仿佛可以听到他们节节长高的声音。最激动的时刻,当然是远游回港,当飞机降落赤鱲角机场的一剎那,看那灿烂的一片大地、大厦群刺入云天、万家灯火的模样,心内会低声呼唤,香港,我们又回来了!可爱的家园!香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