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大作为·印华作協
东瑞
跨越两个年度的新冠,是我们健在者经历的时间算比较漫长的大瘟疫,染病者逾一亿,死亡超259万。不过,随着疫苗的出現和普遍接种,相信疫情会逐渐受控,我们生活正常化指日可待。
忽然想到本来非常活跃、活动多多的文学组织,按暂停键已年余,也有望解禁。以前参加各种研讨会、颁奖礼、领奖仪式、中秋联欢等等,都伴随一系列游览、自由行,何等快哉!而今半掩脸目、宅家面壁,头上长出百日野人长毛,男人变买菜熟手外,唯有敲键不停,不写最累。
虽然每次从印尼回港,都会请假暂时退群(寒暄室),毕竟港岛节奏太快,事情繁杂,无法闲下来参与寒暄,但文友多,信息相通。有段时期了解到晒厨艺产品、晒制作糕点七彩照片,涎流湿了手机,担心沉迷太深,忘了初衷。
细心回顾却是不然。在蔓延一年多的疫境下,印华作协实际上有大好表现,为人所称道。动态的活动虽因禁足而暂停,静态的文字却依然可天马行空,网络如日中天,印华作协正是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击,取得不俗成绩。真值得点赞,也很叫人欣慰。
我想起了领头人、印华作协总主席袁霓。多年前,我们到印尼雅加达,她来酒店探望我和瑞芬,就谈到当时印华作协发展的形势。他一边用手比划指指点点,仿佛面前展开了一张虚拟的印尼全国地图,一边说,我们一个点一个点拿下,现在剩下的不多了(她指着某一两个地点)。她说的是印华作协分会和印华文友俱乐部的数目与日俱增,面露喜色。我就想,每个人,都少不免有缺点,但在大节上作对了,就是有功,就是好事,值得肯定。历史上的秦皇、汉武都是因在大统这一点上圆满,今日台湾蔡氏只能成为不齿于中华民族的狗屎堆。我们不是在做不恰当的类比,而只是在说雷同的道理。
有实力的大组织,还得配以行之有效的运作,出令人眼目一亮的成绩。请看:
要检阅集体亮相的合集吗?有《放慢脚步的日子》。该书袁霓写序,于而凡设计封面,不分派别、不分地地域地选收了印华文友作品75篇(小说27篇,散文38篇,诗歌16篇),袁霓的序短而精,令人惊艳;于而凡的封面设计雅而净,叫人惊喜。短短时间收到150篇稿,甄选后一半入选,改变了早期闹稿荒的现象。
要欣赏报纸上的专栏共写吗?有《休城散记》。该栏目由印华日报和讯报同步推出,来搞近两百篇,由袁霓主编,金梅子、松华、于而凡、霖搏任副编。来搞踊跃,影响力辐射东西洋,南北方均鼓掌赞赏。栏目内容道尽疫境下的众生相和生活百态,形式五花八门,犹如一个万花筒,可管窥印尼疫情期间的生态。
要看开过什么会吗?要见见久违的帅哥靓女文友吗?有1月16日的“谈疫情生活”视频和2月14日的团拜视频。印华作协一呼百应,报名的覆盖印尼全国大小城市,报名者每次都打破一百名而向两百名进军的记录,颇为成功。
要看参与全球性华文小小说大赛事的积极性吗?以趣微口袋小小说比赛为例,印华文友有20位参加,多达33篇,数量至多,遥遥领先于海外所有国家。虽然命中率不高,但参与精神可嘉。我曾向主办者建议颁发创作劳动积极性集体奖,可惜没被采纳。早期,我曾经写过《印华文学正超大国迈进》的序文,此言不假。当然,量质需要并行,印华文友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屡败屡战的毅力,我们期待着。
为印华作协点赞和喝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