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以鬯 |
分类: 被推薦博文 |
1,他寫了很多,出書的很少。
2,劉先生每次出書,都大力刪改。字數很長,出書時刪節很多。
(像《島與半島》,原作有65萬多字,他刪去了50幾萬字。《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發表時有21萬字,出書時刪了5萬字)
1,將新聞嫁接了文學,是劉先生的重要創造。
2,《島與半島》是劉先生在1993年交給我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書。
3,最初的封面是深藍色的裝飾圖案。當時印刷得欠好,沒有穿線,嚴重脫頁。市面上需求慢,好幾位劉先生的粉絲連剩餘的幾本也買去收藏。
4,《島與半島》寫的是1973年到1975年香港經濟不景氣下一家人的故事。由於採取了簡單的結構,將小人物的命運寫得很生動,很真實。文學遇到真實的新聞會發生什麼?劉先生對報告文學文體進行了革命,做了一次成功的創新實驗。
劉先生說,黑與白是兩種具有對立性的顏色,放在一起,可以產生強烈的對比,一若是與非、善與惡、正與邪。劉先生說,我寫這幾篇小說的動機,並非因為色彩是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而是基於我們中國人的依據老話:黑白分明。
1, 本書的奧妙精采之處就在於所收十篇,全都與「黑白」有關。不但體現在十篇的篇名上,還與小說內容有絕大關係。例如,《黑妹》的「黑」是指膚色,寫的是如假包換的黑人女兒的故事:《穿黑襯衣的白種人》的「黑」是指衣服顏色:《白得像雪黑得像墨》前指膚色,後指美髮,以一種女性外觀的尖銳對比反襯出女性之美;《黑痣》中的「黑痣」只是一種「道具」,也成為謀生而不能不用的象徵物;《白飯黑飯》的「黑」指鴉片等毒品:《黑是罪惡的保護色》的「黑」指夜晚;《盤古與黑》的「黑」指的是黑暗,其他幾篇題目中的「黑」或「白」有的是形容詞,有的整體就是一個象徵物。全書中最引起轟動的是發表於一九九一年《香港文學》的《黑色裏的白色白色裏的黑色》,小說以白底黑字和黑底反白字相間的形式寫成,顛覆了小說創作的守舊傳統,一時間掀起了文壇評論的大熱潮。
1 ,原名《刀與手袋》,發表時全長21萬字,出版時劉先生刪去了5萬字,改為現在的書名。
2,全書用兩種字體排列。不括弧的用一般的細明體,用括弧的是黑體。不括弧的是客觀敘述,用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括弧的是內心獨白,用第一人稱。作者扮演了兩種角色,一是當了上帝,什麼都知道;一是做了歹徒亞洪,進入他的內心。
3,《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那些大量的、非凡的、深刻的香港現實社會的描寫,和《對倒》一樣,來自作者對香港社會的熟悉和把握,大量生動的香港浮世繪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讀到一個六十、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最叫人欽佩的是,十幾萬字的小說就為了“打劫”展開,因為結合了人物心理,細膩、具體、真實,感覺奇特,達到了電影難於達到的效果,情節緊湊幾乎一氣呵成,讀來緊張得幾乎無法釋卷。
1, 王家衛導演在《對倒》寫真集前言(也附錄在《對倒》末)裡說:“一本一九七二年發表的小說,一部二零零零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一九六零年的故事。”
2, 《對倒》短篇和長篇合成一本,首次於2000年出版,創下了不到三個月再版的記錄。2000年底成為書店暢銷書榜首,是劉先生的書最快再版的一本。
3, 《對倒》是劉先生最喜愛、最滿意的一本書。在中外,其寫法,都是“獨一無二”。
4, 劉先生《對倒》的結構靈感來自一對對倒的相連的郵票,在設計書的封面時也別出心裁,也進行了一次對倒。封面無論你如何顛倒來看,都可以。正看倒看左看右看,都非常順眼好看。
1, 收了劉先生70篇微型小說(時間跨度1945~2000年)。
2, 目錄編得很有意思,劉先生將有關季節、數目的編排在一起。
3, 劉老的極短篇曾經發表在《快報》《星島晚報》《銀燈日報》《掌篇小說》《恆報》《新晚報》等。如果記憶沒有出錯,劉先生對我說過,單是用“太平山人”筆名寫的“香港故事”就多達1000篇。連同其他報紙寫的,總數可能是一個謎。70篇,假如暫定以1000篇來計算,不過是7%,希望有一日可以再挖掘出新的寶貝。
4, 劉先生在《自序》裡統計,《打錯了》(指作為書名的一篇)最為著名,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和日文,收進中外報刊和各種選集有二十五種,(統計截止於2001年2月15日),現在17年過去了,成為經典,被選收的更多,也成為香港重要考試的試題。
1, 封面封底全黑色,只有書名有點色彩。是劉先生封面設計最富有創意的一本。內容也是:劉先生用詩意的文字寫序、評論、文學批評、散文、獨幕劇、微型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
2, 本書是劉先生精心選編的,共收16篇,於2001年9月初版,17年後的2018年8月再版。
3,
書內有篇比較重要的三萬多字的中篇《寺內》,劉先生與六百多年前王實甫老先生喝茶,將《西廂記》裡的才子佳人張生崔鶯鶯請了出來,擔當導演,以現代和詩的手法重新演繹了《西廂記》。請大家留意一下。
1, 劉先生這一本書,初版於2002年7月,雖然迄今還沒再版,但比較重要,收集了他不少長短論文,編輯選集的前言後語,表達了他對文學和香港文學的看法,記錄了他參與的不少重要的文學活動。
2, 最特別的是本書的序,也寫得非常特別。用了三個小標題《他》《你.》《我》三個人稱,以大量的實例,反駁香港沒有文學、香港是文學沙漠的觀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先生關心香港文學、閱讀大量香港文學作品的廣闊情懷。
3, 在劉先生的序裡,提及近90位作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可見他襟懷博大,關心香港文學,而且非常熟悉。
1, 在劉先生的書中,《酒徒》的版本最多,香港有過的版本,有海濱版、金石版、獲益版;台灣有遠景版;北京版有文聯版、作家版、解放軍版、語文出版社版、人民文學版。
2, 《酒徒》也是與其他映像媒體接上關係最多的一本書。
1, 半個世紀後,舊書“文物出土”重見天日
2, 劉太從幕後走到幕前。首次亮相。
3,本書造就三個奇蹟:
1, 收劉先生56篇短篇小說,大都是以新馬社會為題材。頗為珍貴。
2, 於1958年六月到1959年7月發表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以“葛里哥”為筆名,平均每個月發表3-5篇,最多的時候一個月多達10篇(1959年4月)
3,
本書的原稿靠了包括小思老師、新加坡謝克學生在內地許多前輩、朋友的協助才收集齊全,才有可能出版,體現了劉老大粉絲對純文學和老作家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