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徐慧芬

(2019-05-18 08:57:07)
标签:

小小说

上海

寻找

研讨会

杂谈

分类: 小說

                           寻找徐慧芬                                        寻找徐慧芬                                        徐慧芬老师

                                                    

                                           东 瑞

       寻找徐慧芬,寻找了佷多年

      知道徐慧芬,始于多年前,在「春兰」微型小说比赛得奖集一书中读到她的《编年史》。

      在那本书的那么多微型小说中,《编年史》在技巧上似乎没有甚么特别之处,可以说十分平淡。没有激情,没有高潮。但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一个女性的故事,徐慧芬只是截取了她九岁、十八岁、二十七岁和三十六岁的四段,但却是顶重要的四个时期,写了她从纯真到成熟,从一张白纸到涂满颜色的一生变化。心灵受到很大的撞击。当时我仍未读过于梨华写的《三相逢》。在收《编年史》的那本书中,徐慧芬这样的写法可以说独一无二。不少小说太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巧合、偶然和惊奇结局。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徐慧芬的《编年史》却是如此朴素,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写人生、寄深意

       当时,微型小说理论界流行一种说法和观点,认为小小说只能写一个小片断、一件小事。我很不以为然,却一时没能找出甚么例证。徐慧芬获奖的《编年史》成了推翻那种主张的非常有力的左证。小小说完全可以写「大人生」

    我真想多读一点徐慧芬

       于是跑书店时非常注意她的名字。但不要说她的专集了,连一些喜欢出版小小说合集的热门出版社的出版物,也很少见到小小说这种书类出口。这,也许是香港文坛的微型小说气候未成的缘故。偶然在一年一度于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大型「香港书展」上可以看到的,泰半也是微型小说年度选之类,只要收有徐慧芬作品的,我都买下来。我成了她的「粉丝」

      想读的,没有;不想读的,一大堆。想认识的,无缘,常常擦身而过,相逢未必能相见;每次开会,与许多人交换名片,但因各种缘故,少能再有进一步联系

      喜欢徐慧芬,理由十分简单:喜欢她作品朴素但深刻。这些年小小说有进步,大家都讲究技巧,但一讲技巧,有的就故弄玄虚,少了一份自然,也就少了一份诚意,给人的是那么少。完全不像徐慧芬,外表平淡却大有内涵(后来见到其人及照片,惊叹于文如其人)。

      多年失望了,也就不再寻找她

       20081247日在上海开第七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见到筹委会名单中有徐慧芬的名字,心「突」了一下。那寻找徐慧芬的念头一下子又复活了,只是有点缺乏心理准备。经常到外地开会,这些年看淡很多人事,认为许多事,不该再勉强、强求,应该顺其自然。但找徐慧芬是我一个心结。那几日就留心上海这个主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幸好她们都在胸前别上名牌。果然看到了她,一位那么低调的女性。我喜欢她的作品,想多读一些,但我不好直言,搞不好人家会说,我故意讲好话,图她的书。最好的办法,是先送我一本书给她。我找到她,对她说「我喜欢你的小小说」,并签了一本我新出的《相逢未必能相见》给她,我打开书第364页的附录、提到《编年史》那几行字给她看,证明我说的不虚。我也大胆跟她要书了。可惜她没带,还说要找一找。

      我回港后,若没记错还打了短讯,希望能早日读到她的书,拥有她的个人集。我没料到徐慧芬老师也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原来她写的作品并不多,书也只出过薄薄的一本,难怪这么难找了。她托人从书库里找来几本,寄上两本(另一本给别人),就托速递专送。那么不巧20091月我跟老伴去印度尼西亚探亲旅游,前后几乎二十天。我收到多次短讯,书一直无法交接。回港,又看到她电邮谈书的事。因为时间关系,几经周折,才跟速递公司约好时间,安全顺利地收到了她的小小说专集《爱的阅读》。

       爱不释手

    她的书伴我上下班。放进公文包内,一上车就取来读。睡前,又从公文包取出来,读几篇。我已读了七七八八了。有几个印象很深,一是附录了丛书七位作家写的对她的印象记;二是书收44篇,得奖的几乎占了三分之一或更多。她写得不多但得奖率奇高。我想这也就是够了。她的正职是美术教师,业余才创作。正如我正职是编辑,业余才写东西一样。书收不到五十篇,但几乎篇篇都写得很精。这令我想到那些「千篇户」,如果精品比例太少,废品次品居多,岂不是浪费太多纸张?叫人无所适从。写序的刘绪源称她的作品「悠长、深邃、厚重」,非常准确,如果还要补充,那么徐慧芬小小说的形式可说是简单、朴素而又有点散文般随意的。以这样的形式来写人生,更见出徐慧芬的苦心构思、用意良深,平淡出见深刻

    果然,可以跟《编年史》此类以浓缩的篇幅写女性一生并列的,有《费姨》、《阿洵》、《小米》和《芒女》几篇,实在是下笔非常专注而沉重。每一篇都是长篇小说的素材,也许有人会说以小小说来反映,实在太浪费材料了;可是,如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小小说有着叫我们深深感动的艺术魅力,却又这样地节省我们的时间,为甚么不给热烈的掌声呢

      我几乎已将那些获奖的、有口碑的、一致好评且好评如嘲的先读了一次,如《爱的阅读》(要是别人就无法写得这么精短!)《母亲节的礼物》、《最后的玫瑰》、《瓷器》、《给葡萄上肥》等约三分之二篇幅读完了。我生怕一下子读完对不起那么好的作品;在我看来,这是天天能读徐慧芬的「徐迷」的一种超级享受。正如天真的孩童舍不得一下子将心爱的美味的糖果吃完一样,我总要留存一些永远未读的徐慧芬小说放着,满心的期待和憧憬永远是一种美丽和满足。徐老师的《费姨》《阿洵》《小米》《芒女》都是为不同女性立传的,她们未必都伟大,更多的是平凡和苦难。芒女最后是「张开双臂,飞了起来」,童心的笔触渗透了最深的悲情;《瓷器》写人性和生命的价值,入木三分。我也喜欢徐慧芬影印的未入集的小品,她的散文颇有人情味。渗透在徐老师所有作品的是可贵的童心和同情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人生的深刻理解。并非每个作家都表现得如此深刻和完美;读她作品多了,再欣赏她的照片,我觉得文静的她好有气质,好有内涵,因此,亦好美

        寻找徐慧芬      寻找徐慧芬      寻找徐慧芬

     【徐慧芬|简介】  

    徐慧芬,上海市作协会员。在《小说界》《百花园》《雨花》《武汉晚报》等发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或编入中学、大学语文教材并译至国外。著有《爱的阅读》《今生来世》等。曾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小小说选刊》全国小小说佳作奖。

               (【旧日时光】散文展之一】)

                         寻找徐慧芬

                                                     左起:瑞芬、东瑞 、徐慧芬老师

寻找徐慧芬

寻找徐慧芬

      寻找徐慧芬

                                                            摄于2012年上海白崇禧故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