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剑,到了一定境界,拼的是贱气,哦打错了,是“剑气”。吃货,吃到一定境界,吃的是“锅气”。
前者存在于武侠小说之中,而后者,则是每一个吃货都有感觉的事情。
所谓“锅气”,在广州叫“镬气”,在潮州叫“鼎气”,说的大约都是一回事,貌似在香港人语境中,“镬”因为音近“祸”所以有其他意思,所以俺们还是用锅气二字吧。
虽然听起来玄妙,但是雕爷一讲,就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不用各位去想象刚出锅热菜上的那团朦胧雾霭——麦当劳薯条总吃过很多次吧?总有几次,吃到的是刚刚从油锅捞出来的吧?也总有几次,是接近扔掉的那种,捞出来已经五六分钟的吧?是不是昧道极大不同?刚刚出锅的,真真外酥里嫩,焦晃鲜香,虽然烫手,也忍不住往嘴里不停放。而拖延5 分钟以上的,霜打茄子般,没精打采,疲软邋遢。
在广州大排档吃干炒牛河,也是这么个道理,出锅后,厨师一转身,就送到你面前,烟火缭绕的气息,直接迷醉。而在五星级酒店,从后厨出来后,三绕五绕,(我还特讨厌一规矩,就是一个人端来菜,必等另一个人端上桌,我心里就骂,你直接放我桌上不行么?! )总之,那一丝飘忽的烟火香,已荡然无存。
事实上,绝大部分热菜,都必然受“锅气”的制约——食材一旦开始加热,其中的醇类、醛类、酮类、脂类、羧酸类… …
所有这些“芳香物质”,就开始和“火焰”发生“前戏”,随着温度越来越高,芳香物质越来越High ,随着炒锅的翻动、炒勺的缠绵,食材感觉自己越来越激情了… …
出锅那一刹那,事实上就是芳香物质挥发之“高潮”所在!
食材内芳香物质的高潮,早一分不够,晚一分过去了… …
高潮能持续的时间,通常都很短——哦,放心,还好没短到几秒钟那么少。不过,也绝禁不起浪费。有些超大型餐厅,从后厨端到餐桌,就得走一分半钟,服务员手脚再不麻利…
… 唉,吃到嘴里时,已经是意兴阑珊的不应期食物啦~
食材与食材,做法与做法之间,能令“锅气”延续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清蒸一条鱼,那时间真是用读秒计算,也就吃前几口,稍微拖过一二分钟,温度快速下降,鲜美之味,直线下滑;但同样这条鱼,做水煮的话,那就能延续十分八分钟也不成问题,因为那锅油汤,天然保温效果一流。而且超级麻辣口昧的东西,将你舌头麻倒之后,你也感觉不到细微差别。
不过,话又说回来,什么好食物,也就吃那前三口。和红酒差不多,第一口酒入口,酒香四溢充满口腔,各种细微的美妙感觉浮上心头… …
可惜,一杯之后,昧蕾的感受能力就开始下降,微妙差别,也就不那么明显了。一瓶下去之后,舌头说话都大了,还啥黑醋栗味、烟草昧、甜巧克力味…
… 通通浮云。
回到“锅气”那前三口,大部分中餐厅在这方面折损过多。一是好中餐厅经常禁不住诱惑,往大了开,三层楼、包间二十间,不在少数。商业模式上也许是对的,可“餐厅面积越大离锅气就越远”。这时,我就感觉,还是西餐这方面更好一些,很多顶级厨师能够禁得住诱惑,就守住几张桌子的小餐厅,就不开大店。
另一个问题是,餐厅一大,前厅服务员就没办法和后厨产生良好联系,“用餐节奏”就丢了。说白了,服务员眼睛应该盯着每桌!看你吃到什么状态了,才发出指令,后厨开始起菜——好的法、意餐厅都是这么做的——中餐厅基本都是混乱着上菜的,厨师闭着眼炒,服务员闭着眼端…
…
后厨一忙,经常是半小时不上来一道菜,等一上来,五六道菜一股脑扔上桌子。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抓狂——五六个裸女同时放你面前一分钟,然后一块消失,你能怎样?你能怎样?!
我之所以把自己的小爱好——吃喝,变成一间餐厅,就是希望我亲身实践一些我对餐饮的理解,比如,我就绝不把餐厅面积搞大。比如,我现在就天天锻炼出菜的节奏,前厅服务员与后厨之间的联系,这些搞法,就是为了热菜在被食客品尝那一刹那,“锅气”仍然是神气活现、正达巅峰的。
(我一周内最高记录,是连续四晚吃雕爷牛脑,无尽的细节有待完善… …
我真怕等正式开业了,我再也不想吃牛脯了,哈哈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