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市2020年朝阳区高三一模试题2

(2020-05-06 22:56:39)
标签:

2020年高考

朝阳

热点

一模

分类: 北京各城区模拟

北京市2020年朝阳区高三一模试题

                  语文              2020.5.6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1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祀,伊 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桀 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 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俾汤为尧、舜         俾:使     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夏未泯祀            泯:亡     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     B.    C.    D.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10.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6分)


11.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6分)

(1)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2)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3)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2分)


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 

13.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14.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 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6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分)

古人常借“风雨”表情达意。荀子在《劝学》中用“                         

         ”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苏轼《定风波》中“归去,                   ”蕴含了人生的旷达。

面对一时的困难,我们可以用古诗文鼓励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又如“青山遮不住,                   ”。

同学写作文时,想引用古诗文描写秋天的色彩,你建议他用“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