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考语文冲刺
高考语文冲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9
  • 关注人气:9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作文中看行文结构

(2020-01-28 23:04:03)
标签:

2019高考

2020年高考

热点

时评

分类: 成品作文

从作文中看议论文行文结构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

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

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心蚕吐丝 织善成网

善,人世间最神圣最金贵的字眼,你满身淡雅,醇香满怀;你使天地不老,让岁月永在。回首凝眸,古今中外,多少人心执一份善念,口吐根根丝线,织善成网,尽显人性的崇高与灿烂。

弦高犒师

秦欲袭郑,里有内应,外拥强兵。秦师所向披靡,郑国危若累卵,郑国商人弦高,在晋国邂逅秦军,即假借国君名义送给秦军将领丰厚礼物,暗示郑已知秦国来袭,并迅速告知郑伯。秦国内应被逐,袭郑之谋遂告破产。作为商人,在商言商,唯利是图。而弦高却用自己的善行义举给自己的祖国织就了一张安全之网。

甘地脱鞋

一次外出,在列车将要启动之时,甘地才匆匆踏上车门。一不小心,一只鞋被夹到门外。此时,火车已经启动,甘地毫不犹豫地把另一只鞋脱下扔到窗外,别人不解,甘地说:“我把这只鞋扔出去,如果一个拾荒的人在此经过,就可得到一双完整的鞋子。” 在自己“失去”时立刻想到让别人“拥有”,甘地,小小的善举,给印度百姓织造了一张温馨之网。 

街头硬币

漫步伦敦街头,广场大道也好,偏僻小巷也罢,路面上常有硬币,面值不大,数量不小,来往行人视而不见,无人轻易捡起。原来,富有的英国照样有穷人,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一时困顿,流落街头,便可捡拾硬币,买饼充饥:这些面值不等的硬币便是伦敦市民特为这些穷人故意丢下的。 悄悄地丢,轻轻地捡,伦敦“雷锋”,默默地为自己的同胞织就了一张关爱之网。 

弦高、甘地、伦敦市民、补洞船工,一只只“善”的春蚕,心存善念,织善 成网。高山仰之,景行行之。你能?我能?你曾?我曾

【名师点评】 

本文借助弦高、甘地、伦敦市民“心存善念,身行善事”,讴歌了乐善好施的人性之美,启示人们学习楷模,尽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编织人性善网。主旨丰富,格调高雅。 文章标题显现观点,古今中外三个不同的典型事例,巧妙衔接,黏合自如错落有致。每一个典型事例后点评精当切中肯綮。开篇颂“善”,结尾启“善”中间举“善”,文章浑然一体,天零无缝。这篇几近满分的作文亮点多多。标题《心蚕吐丝 织善成网》,显现观点。文章语言富有灵性,洞穿力强。尤其是结尾,八字短语,豹尾余韵,可谓一篇精美作文。 

()

勿以善小而不为

  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因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生活中也是这样,小小的举动往往有大的收获,尽已所能,何乐而不为?

  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会想到,许多年前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当他还是记者时,曾报道过一次很平常的盗窃案,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结尾作了一句点评:“以如此娴熟、细腻的手法作案,真让人惊叹,这样的人若做其他正事难保不成行业先驱。”那名小偷为此大受鼓舞,洗心革面,如今已成为台湾几大连锁食品店总经理。确实,林清玄一次无心的赞美肯定了小偷的人生,使他演绎出别样的传奇。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善良的话语能带来无限希望。

  举手之劳,改成二战历史进程。

  一位农夫发现跌入粪池正在挣扎的小孩,毫不犹豫地救了孩子。作为回报,小孩父亲答应供农夫的儿子接受教育。于是,农夫儿子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成为二战时挽救无数人的特效药——青霉素的发明人弗莱明·亚历山大,而被救的小孩则是二战时叱咤风云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倘若不是农夫的举手之为,二战又究竟是怎样一番惨象?没有药品,没有精神领袖,英国的历史定是悲剧。就像干旱土地的一滴甘霖,善良的行为能创造伟大奇迹。

  点滴爱心,汇成社会关爱的海洋。

  从小我们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雷锋一出门,好事一火车。”他总是从小事做起,给老人让座,为难者捐钱,帮助有困难的人……用点滴的爱心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把有限的生命活成无限的长度。同样,“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几十年来坚持献血,总量达全身血液的十倍!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一不让我们感动,敬仰!把他们作为榜样学习,奉献各自的爱心,世界就会变成一片爱的海洋,和谐美好。就像蝴蝶一挥翅能引起一场飓风,善良的行动能积累出人性的光辉。

  如今,社会上确实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扶起老人反被诬,小悦悦无人救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是的,我们承认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本性,不能抹掉人与人之间最纯洁的关爱与真情!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用小行动点燃大激情!相信善良的力量,相信人性的美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我们铭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奉献自己的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美好。”

点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抓住材料最明确的角度立意,论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素材鲜活,内容充实。清晰明了的思路与井然有序的结构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巧妙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为标题,并以此作为中心论点统领全文。开篇以引述材料的方式点题;紧接着用并列方式设立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论证充分有力;篇末引用名言歌词彰显文采,再次强化升华中心论点。本文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论据选材广泛,鲜活新颖,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与不同领域,不但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与深度。

(三)

有句话常挂嘴边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日省吾身,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孔夫子曾教导弟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此意。 

对做学问者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知此理。古时学者悬梁刺骨,囊萤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故后有书圣美誉。其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决心意志着实令人敬佩。也正因为这种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国之才。

对修养自身者而言,严于律己更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朱熹强调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检视自己的行为。法家荀况同样也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可见反躬自省、严于律己对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以此看来,严于律己可达到不断完善自己,以至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宽以待人即宽容地对待别人,多发掘欣赏别人的优点。只有如此,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众,即儒家所提倡的,和墨家所阐释的兼爱。 

孔子将归结为儒家要义之一,劝说人们原谅他人的过错,包容他人的缺点。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今天抱怨这个人太小气,明天又说那个人目中无人,以致于弄得人际关系紧张。因为他不懂得宽恕别人,看人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当然就无人可入其眼。试问天下又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呢?经常义正词严地指责别人难道就能说明你身上缺点很少?恐怕事实恰好相反。

进一步来说,如果一个人经常欣赏别人的优点,那么在他眼里则天下无一人不可爱,又哪会心生怨恨呢?东坡流放岭南之时,曾与化外人比邻而居。但他看不到他们的粗鲁,而只看到他们的豪放和不拘小节;看不到他们的不知礼仪,而只看到他们的自然率真。故虽生活艰苦而能得邻里多方援助,结交到不少好友。所以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总是乐观愉快,兼怀仁爱之心。

宽以待人是最好的为人处世之道,它令人旷达无忧。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言治学修身,一言善处人际,人生三昧尽在其中。如此金玉良言不止应常挂于嘴边,更应反复思量,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名师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议论,既紧扣题意,又中心明确。

本文先提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然后分别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出解释,最后对这句话进行归纳。前后照应周到,结构严谨。 

文章在阐述为什么要严于律己时,从做学问者、修养自身者两方面举例分析,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在阐述为什么要宽以待人时,从孔子的引出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亮点透析】 围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议论,既紧扣题意,又中心明确。

先提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然后分别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出解释,最后对这句话进行归纳。前后照应周到,结构严谨。 

引用孔子、朱熹、荀况等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言之凿凿;举出悬梁刺骨、囊萤映雪、王右军临池练字、苏东坡等典故事例论证主题,材料丰富。

阐述为什么要严于律己时,从做学问者、修养自身者两方面举例分析,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在阐述为什么要宽以待人时,从孔子的引出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现场评分】内容20+表达19+特征19=58

 

 

(四)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件等等,可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粘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怎么能够忽略呢?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

 

    从细微深处,体验艺术的精粹。

 

    中国有句成语,叫“画龙点睛”,可谓道出了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有时,一幅画的好坏,就在于有没有那“点睛”的一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传世珍品,就是因为其脸部神秘细微的表情能够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画圣”吴道子所画的仙子仕女,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其秘诀就是看似随手绘出的几笔裙带。不仅绘画如此,文学亦如此。正如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细节描写一样,诗歌中的那些“诗眼”更令人回味,“一字经百炼”,往往正是因为那一个字,便整诗流传。贾岛的“推敲”,便是最好的证明。

 

    从细微深处,发现科学的真知。

 

    物理学上著名的“泊松亮斑”,就足以让人信服——细微不可忽略。当年,人们一直存在对光的本性的争论。为了证明光无法衍射,法国物理学家泊松潜心钻研,在一次试验中发现了未曾见过的一个极小的亮点。虽然后人证明那恰恰是光可以衍射的证据,但那个小亮点却毫无争议地使物理学继续前进。近些年,“蝴蝶效应”一词为我们所熟悉。一只巴西蝴蝶,它所扇动的风,经过复杂的大气变化,竟会引起南美的台风。不能不说,细微不可忽视。

 

    从细微深处,感受人生的冷暖

 

    出行前,父母的一声嘱咐;聚会时,朋友的一句亲切的问候;恋爱中,女友的一张温馨字条等等。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也没有什么感天动地,却令你的心为之感动。人生就是这样,是情感的一生。情感很轻,越是细腻,越是感人。与人恶语,如六月飞雪,而与人友善,便可春满人间。

 

    细小之处,微而不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我们呢?

(五)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点评

  文章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指出理想、奋斗与收获是“诗意地生活”的真谛,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简明有力地收束全文。文章干净利索,结构严谨,内在逻辑清楚,语言流畅、优美。作者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论述中能随时加以引用。

  文章的思想比较深刻,作者对“诗意地生活”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观点明确,文章整体上一气呵成,大气而老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