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清退硕博:象牙塔不再是避风港

(2019-11-09 18:26:47)
标签:

2019高考

2020年高考

热点

阅读

分类: 作文素材

清退硕博:象牙塔不再是避风港

陈士同)

     继广州、南京、合肥等数十所高校清退在读研究生之后,清华大学清退了两名在读的博士生。从学校给出的清退理由“上课时,不是发呆就是睡觉,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下课后,不是吃零食就是追剧,不是追剧就是打游戏;考试时,不给范围就不会考,给了范围也只会背答案;上学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毕业时,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看,这些在公众眼中被视作人中龙凤的天之骄子落得如此的下场,是源于他们没有完成该学段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在这股清退热引发的舆论还没有降温的时候,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发布《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退学决定公示(第一批)》,对该校12名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这12名研究生来自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其中有9名学生为留学生。而学校给出退学处理的原因均为“学习年限届满仍未达到毕业或结业要求”。

 

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完成学业任务,这是对任何学段接受教育的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现在居然成为硕士、博士被清退的理由。公众不仅会质疑,是不是学校太过于苛刻,太过于吹毛求疵。毕竟,能够从数以千万的本科生中脱颖而出,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这些人起码称得上是学霸级的人物,起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说他们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说他们没有完成学业,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可是,当怀疑变成冰冷的事实时,人们不由得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在众多的联想中,关涉教育的话题肯定成为核心。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再到大学教育,这些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顺利通过独木桥的幸运儿们,能够获得更高层次学习的的机会,肯定与他们的勤奋努力分不开。既然已经打下坚实的根基,在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上本应该如鱼得水,本应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怎么会落下如此的结局。撇开表象的杂芜,回归到问题的根底,症结还是出在中国教育的本身。就中国的教育看,学历教育占据了一个人成长的大部分时空。不论是传统的思维,还是现代的观念,学历很多时候被视为万能的通行证。在公众的眼中,有了什么样的学历就因为着你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接受了什么程度的教育,就意味着你将有可能跻身什么样的社会阶层。正是在这种普适性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下,普罗大众把对学历的追逐视作生命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社会需求的逼仄,催生出来的是公众对学历的畸形追求。这就是当下中国教育喊着响亮的素质教育的口号,做着应试教育之事的根本原因。鱼跃龙门、咸鱼翻身需要的是条件和资本。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分数、成绩成为他们实现自己宏图大志的不二法门。这样,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分、争排名成为学生生命中最核心的任务。


当分数和排名成为生命的全部时,他们不可能再有心思去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去挖掘其他方面的潜能。正是这种目标的具体指向性和专一性,所以很多人能够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阶段性的目标,进入高校,原本似被挤压的弹簧般的生活因为没有外在的压力一下子松懈下来,原本为什么争分夺秒的目标,由于实现了而失去了方向。没有了压力,没有了方向,原来被深深埋藏在体内的自由散漫放纵等不良习性,遇到合适的生长环境慢慢滋生出来。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条件,不同的个体在变化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不同。那些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没有了老师的叮咛,没有了激烈的竞争,那些自我约束力薄弱的人慢慢会从品学兼优的神坛之上跌落到地面。于是,就有了每年不同学校出现无法毕业的情况出现。本科段的肄业生或降级生出现,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而硕士和博士无法毕业引发的问题更引人深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下在校接受教育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是不是都以这样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呢。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关注,是树人、立人。很显然,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的。在校教育仅仅占据人生命的一小部分,学历教育只是一种手段,学力培养才关乎一个人的一生。这里的学力不仅仅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指作为管控能力,它是一个人综合性的素养。不论是什么阶段的教育,施教者不是给予受教者鲜活可口的美味,而是要培养他们能够主动获得鲜活之物的能力。可是,审视一条龙的中国教育程式,尽可能得最高的分数成为左右每一个受教育者行动的紧箍。正是这样,从幼儿园一路走来,各级各类学校就涌现出大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先生说中国的高校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基础教育阶段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当这些人一旦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在以自我为中心思维的作用下,多数人是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至于其他的,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其实根本不当做一回事。这样,全国各高校不断发生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怪异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这么多年中国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在全国高校清退愈演愈烈的当下,再思考钱老临终时对中国教育振聋发聩的叩问,不觉有一种不寒而栗的震颤之感。曾几何时,中国的高校被冠以象牙塔的美誉。在汉语中,象牙塔本指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的人,意为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躲进孤独舒适的个人小天地,凭借头脑从事写作活动的人;也喻指脱离繁杂多变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文学家和艺术家、科学家)的小天地,专心从事学术事业的人",被誉为"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由此可见,成为奥堂中的一份子本代表的是荣耀和充满无限发展时空的可能。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神圣的殿堂也开始变质变味,原有的纯粹也变得怪味刺鼻。有时候一度沦为少数人遮风避雨,消费生命的场所。


时光流转,世间没有桃花源,更没有乌托邦。诚如《红楼梦》所言:“欠泪的,还泪;欠情的,还情。”短暂的一生,在某一个节点欠下什么,在另一个地方肯定是要还的。中国的教育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几番周折,在守正教育本真的路上时时出现偏轨,带来的结果就是教育天地时时阴风怒号,戕害了无辜的生命,没有很好地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受教育者从挤压到放纵,固然天性得到暂时的释放,但舍本逐末的倒置不是速成,而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对本性的扼杀。固本苗方正,根深干始壮。这是本质的规律,只有遵循它,才不会受到惩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