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2017 — 2018学年度高三期末试卷及答案

标签:
2018高考期末新高考北京新课标西城 |
分类: 北京各城区模拟 |
西城区2017 — 2018学年度高三期末试卷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1.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2.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契合:
B. 皑皑白雪:“皑”读作ái
C. 无限遐思:“遐”读作xiá
D. 隽秀:
材料二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3.在最后一段横线处填入两句诗,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C.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D.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技术
C.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材料三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倒角脱模工法”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这一技术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B. 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造型能通过模具生产
C. 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D. 这一技术的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法蓝瓷设计理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8.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三条。(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恚。
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业。”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
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①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②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负文名,翁厚币延致
B. 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
C. 自是敏颖大著
D. 愿更从师卒业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乃翁真乞矣
B. 意且扑杀之
C. 欲去,无所之
D. 因述夜来梦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儿富贵,行当逼人
这个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
B. 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
(太翁)催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私下寻找大棒
C. 母知翁方怒,未可返
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不愿意回家
D. 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真心诚意激发的力量(能感动上天),人在困境会有神灵回应他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
②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读书难见成效,便被人嘲笑为乞丐。
C.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竟意欲用大棒打死儿子。
D.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
14.有人设想通过“换心”而使“天下垂拱而治”,愚山子与张山来对这一设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理由?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述。(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崔氏东山草堂①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②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③,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
①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
②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
③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16. “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3分)
A. 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
B.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于石《宿栖真院》)
C. 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
D.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
17. 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馀《归故园》)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首句就直接表达喜爱山中草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在开篇直接表达对山野田园的热爱,其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本诗描写了山中秋景,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写秋景,其文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诗中写到“渔樵”,苏轼的《前赤壁赋》也有所提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 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 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 萌动:开始发芽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21. 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6分)
22. 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5分)
23.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6分)
24. 本文中人物的观念、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到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清贫。
B.《红楼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因为她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呐喊》自序中,鲁迅用“毁坏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精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结尾写道:“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面对人生中形形色色的难题,人有时会有这样或那样“不甘心”的举动。请从《红岩》中的江姐、《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中任选一人,叙述能体现其“不甘心”的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某些特定的时刻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可能是刻骨铭心的。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白光》中的陈士成、《边城》中的傩送中任选一人,描写其在下列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有感染力。
①林黛玉——葬花时
②陈士成——看榜时
③傩送——月夜为翠翠唱歌时
(3)班里要设计一期以“高三的学习”为话题的板报。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从下面的《论语》选文中任选一句,并据此写一段寄语与大家共勉。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内容有针对性,能自圆其说。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各种数字中:全球年发明专利已超过260万件;世界百米短跑纪录达到9秒58;中国高铁年运送旅客约15亿人次;北京人平均寿命超过80岁;北京汽车保有量为540余万辆;北京全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58微克/立方米,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3.4%;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日平均不少于4小时;我国公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某校高中生每月平均零花钱1000到1200元……
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总会牵连着或凝结为一个个数字。我们制造数字,改写数字,也盘点数字,预估数字,更感慨数字……
请以“数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图景,也可以写微小的情态,以小见大。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北京市西城区2017 —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4分)
1.(2分)D
7.(2分)B
8.(6分)
【答案示例】
①立足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②关注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③在技术上刻苦研究,精益求精;④注意吸收他人的技术成果。
【评分标准】
每条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有其他答法,言之有据即可。
二、(23分)
9.(3分)B
12.(6分)
【答案示例】
①老师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今天)怎么能说出这种明白人的话?”
②老师将所教之书考问(进士公),(他)立即能够记忆背诵,于是(老师)极为震惊,赶紧和(他)一同返回。
【评分标准】
①3分。“矍然”“安得”“达”各1分,有其它错误酌情扣分。②3分。“叩”“辄”“亟”
各1分,有其它错误酌情扣分。
13.(3分)A
14.(5分)
【答案示例】
愚山子悲观地认为不可行。原因在于该换心的人太多“换”不过来;而且由于社会黑暗,人们整体素质不高,“好心源”短缺。张潮则乐观地认为可行。因为心可以分为有形之心与无形之心,如果人们有自我提升的意愿(即想换“无形之心”),那么就可能有机会取得进步(即能换“有形之心”)。
【评分标准】
愚山子的观点1分,理由2分。张潮的观点1分,理由1分。
三、(18分)
15.(3分)C
17.(6分)
【答案示例】
①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
②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
【评分标准】
杜诗:王维关闭柴门1分,辜负田园1分,情感答“不解”“遗憾”或“不认同”均可得1分;情感若答出“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或“表达作者对王维归老田园的规劝”亦可。
朱诗:自己关门1分,独享1分,闲适或满足1分。
不结合诗句酌情扣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
【参考答案】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③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评分标准】
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4分)
19.(2分)D
21.(6分)
【答案示例】
①随圆就方,可塑性强;轻盈温暖,不改清澄又清新向上;②“把我的理想状态想象成液体”,象征着我对待生活生命的参与、接纳与适应,代表着对人生宽度的追求;“小学生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象征着他们的朝气蓬勃(或“纯洁”),有热情,代表着更好的未来。
【评分标准】
第①问2分,第②问4分。
22.(5分)
【答案示例】
①原因:人们对贫困山区的认识停留在很多年前,这种误解在面对现在的贫困山区生活时就会觉得它们稀松平常,而不会再为他们的困境而触动;大城市人常有优越感,“期望”贫困山区以惨状带来震撼,不够困苦则难以被打动。②结果:会让当代人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同时也无助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地区的发展,使之无法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支持,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评分标准】
第①问3分,意思对即可;第②问2分,言之成理即可。
23.(6分)
【答案示例】
①“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既是指“我”从熙熙攘攘的大城市上海来到贫穷闭塞的西部支教,也指我真正抛开了到来之前的种种忧虑而回归心灵的质朴与宁静;希望学生“从简单宁静逃离”,是指希望学生们抱有改变生活与命运的愿望,不安于现状,能够从贫困落后闭塞的生活环境中挣脱出来。②作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寄托了对学生们的美好祝福与对他们未来的憧憬。
【评分标准】
共两问,第一问4分,每点2分;第二问2分。
24.(3分)A
五、(60分)
25.(10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6.(50分)
类别 |
评分要求 |
评分说明 |
一类卷 (42—50分) |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
二类卷 (33—41分) |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
三类卷 (25—32分) |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
四类卷 (24—0分) |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万历年间,徽州进士某某的父亲,性子急躁,家中本来财货富足,但与族人不和。他的两个腿肚瘦削无肉,有人嘲笑他说:“这种相貌日后肯定当乞丐。”太翁心中恨他。生了个儿子,就是进士公,教他读书,读了十几年,平常的书卷,都不会分辨句读(断句)。有人更加嘲笑他说:“这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太翁听到更加生气。
有个本族远房侄子某某,享有文名,太翁用厚礼请来,让他教导儿子。说:“这孩子能教就教,实在不能教,应当如实告诉我,不要为他久留。”侄子领命,千方百计训示诱导,但孩子懵懂一如从前。岁末告辞离去,说:“我的力量用尽了。况且叔叔家产本来丰厚,因而弟弟即使愚鲁,仍不失做一个(富有的)庄稼汉,为什么拿读书来勉强他?”太翁说道:“是这样!”太翁回到内室生气地告诉夫人说:“(你)生了个不肖的儿子!你老公真的要当乞丐了。”(太翁)催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私下寻找大棒,靠在墙角,像有所等待。大概太翁恨进士公使自己蒙羞,打算将要打死他,然后将家产施舍寺庙,作为终老的打算。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无法劝他回头。喊进士公进来偷偷告诉他,让他躲避到别处。
进士公才新婚娶妻,当夜关上房门(与妻子)筹划商议:想要留下,恐怕遭遇不测;想要离去,无处可去。于是夫妇二人相拥大哭,不觉到了半夜。困倦至极而打瞌睡,看见穿金甲的神仙握着大斧,推门而入,揪住进士公胸脯,劈开它,挖出他的心,又另取一心放入胸膛,(进士公)大惊而醒。
第二天,太翁延请侄儿饮酒饯别。太翁先返回,进士往前送行一直送到数里之外,最后牵着老师的衣襟流泪说:“同情之心,人人都有。老师怎么忍心我回去受死?”老师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今天)怎么能说出这种明白人的话?”进士说:“这话出自我的本意。而且我此时,特别觉得胸中开朗(神智清醒),希望重新跟随老师完成学业。”于是讲了夜来的梦境。老师将所教之书考问(进士),(他)立即能够记忆背诵,于是(老师)极为震惊,赶紧和(他)一同返回。
太翁听到敲门的声音,拽过大棒在门后等待。后来听到老师返回,就(开门)请进。老师将途中所听到的全都告诉太翁。太翁认为荒唐,一试进士果然这样,于是非常高兴。从此,(进士)机敏聪颖非常显著,不几年,就中了秀才。又过了几年,接连考中成了进士。喜报到来之日,太翁坐在折叠椅上,大笑说:“你爹从此免于当乞丐了!”于是张嘴大笑而死。
从古到今还未听说有换心的事,有的话,从此人开始。真心诚意所激发的力量(可以感动天地),人在困境就会有神灵回应他。进士出奇的聪颖,是进士出奇的愚钝逼出来的。所谓的道德智慧,倚存于忧患之中。有人说:“现在天下的心,可换的多了,如果能一一揪他们的胸膛剖开它,换掉他们残忍的心而使他们仁恕,换掉他们污浊的心而使他们清廉,换掉他们奸恶邪僻的心而使他们忠厚正直,那么天下可以轻而易举治理好了。”愚山子说:“像这样,神仙的斧头每天就没有空闲了!况且现在天下人的心都是这样,又哪里能够得到仁恕的、清廉的、忠诚的、正直的心放进胸膛,从而更换它呢?”
张山来说:有形的心不能换,无形的心未必不能换。人们果真肯换自己无形的心,怎么知道不会又有神仙一并将他有形的心换掉呢?那么说是进士公自己换掉自己的心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