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2018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
(2017-12-03 23:50:55)
标签:
2018高考期中模拟诗歌北京新课标 |
分类: 诗歌鉴赏 |
(1)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渚锦帆开。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侍还”三字,领起下文。
B.“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15.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CD(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D项“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在诗中缺乏依据。)
15.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2)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释】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
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
15.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词人抒发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6分)
14.CD【解析】C项应是“运用拟人的手法”;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的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非下片开头四句。
15.①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富于男子汉气概的壮别,洋溢着一种男子汉要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
②作者结合当时的宋金对峙、金人侵扰的严重局势,用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来劝勉友人,希望他努力向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每点3分)
【赏析】
上片三句,直写陈舍人赴襄阳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尤其两句中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这是因为陈舍人所去的襄州,即今湖北襄樊市,宋时为襄阳府,在当时临近宋、金边界。陈舍人赴襄阳任,就带有上前线出征的意味。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因此,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蹴踏”,是踩踏的意思。这把陈舍人驰骋疆场的英姿描绘得十分鲜明、突出。“芙容”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扰襄阳、枣阳。这里用“芙蓉未折”点明时间。夏日五、六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故说“未折”。“笛声”,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借指发生战争,如同说“战争打响了”。“塞云”,就是“战云”,指战争的局势。“塞云”是不会愁的,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战局的紧张,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结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叙写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凤雏”,即庞统,汉末襄阳人,其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善知人的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龙”,指诸葛亮,曾在襄阳居住,司马徽称之为“卧龙”。“蛟渚”,晋邓遐斩蛟的地方。《晋书·邓遐传》载:襄阳城北沔水中月蛟,常为人害,邓遐拔剑入水截蛟数段。“鹿门”,在今襄樊市东南,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此。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庞统、诸葛亮久已去世,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破败衰颓,不似当年了。对四位历史人物的写法,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阅人物”二句,轻轻一结。“阅”,是数、计算,带有归结的意思。总之,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措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高著”,意为高明的招数。“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而言,后用以比喻技高一等,使对方不能施展本领。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广长舌”,巧言利舌,语出《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词中抒写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而是一种男子汉气概的壮别。结合当时宋、金对峙、金人侵扰的严重局势;结合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对友人作了一番勉励。希望他努力向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当然,这也是诗人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洋溢着一种男子汉干生番事业的豪气和壮志;风格遒劲,语言恳切、朴实,尤其下片结构,是有意义的警句。
(3)
蝶恋花
欧阳修
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睡起夕阳迷醉眼。新愁长向东风乱。瘦觉玉肌罗带缓。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望极不来芳信断。音书纵有争如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睡起夕阳迷醉眼”一句,描写了主人公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自己因酒醉初醒,醉眼迷蒙,含蓄地表达了她的愁情。
B.“新愁长向东风乱”是说清醒之后,忧愁又涌上心头,心就好像被窗外的东风吹乱。该句主人公触景生情,感到了无限的惆怅。
C.“瘦觉玉肌罗带缓”是说感觉身体瘦了一些,衣带变得宽松。本句是通过写人瘦衣宽表现主人公深受思念之情的折磨。
D.“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是说红色的杏花刚刚在枝头绽放,正值早春,亮丽的景物,消减了主人公内心的烦躁不安。
E.末二句是说,望眼欲穿也收不到来信,其实即使有信也不行,因为见信不如见面。它深切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15.本词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6分)
14.BD(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B项,手法错,并非“触景生情”。D项,并没有消减主人公的烦躁不安。)
15.景色:冬雪有了融化的迹象,而梅花开始绽放。梅花和白雪互相映衬,喜鹊绕着花朵飞来飞去。(2分)这首词抓住了梅、雪、喜鹊这三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洁净而又美丽的冬末春初景象。(2分)
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下文主人公睡醒之后的愁绪。(2分)
【赏析】
“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腊月的落雪有了融化的迹象而梅花开始绽放。梅花和雪的颜色融合在一起,喜鹊绕着花朵飞来飞去——这一句渲染了一种色彩纯洁而又意味绚美的景象。
“睡起夕阳迷醉眼。新愁长向东风乱”:一睡到黄昏,美丽的夕阳正照在我的眼睛上,好像喝醉了一样的睁不开。清醒之后,心事又涌上来,就好像窗外的东风一样凌乱。——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和第一句呼应,反差很大,就似一个人在美梦里醒来,又面临现实的烦恼。
“瘦觉玉肌罗带缓。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身体好像瘦了一些,衣带都有松垮的感觉。红杏刚刚长出头,二月而已,春天和红杏一样,只是初露萌态,春天的气息还很浅。——进一步借景抒情,只是作者坚信希望仍在,就像春天一样,虽然不明显,但迟早会来。
“望极不来芳信断。音书纵有争如见。”望眼欲穿,却仍然没有她的音信。唉..就算有又如何?有书信也不如见面啊!——在这里作者表达了真实的思想,思念,担忧,渴望。一种深深的牵挂。
(4)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 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 “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 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19.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
18.D
19.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
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赏析】
词句注释
①憔悴:忧貌。
②鹓(yuān)行:指朝官的行列。
③剑外:唐人称剑阁以南蜀中地区为剑外。
④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更。
⑤檀槽:用檀木做的弦乐器上的格子,这里指代军乐。
白话译文
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四十九岁时,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兼摄蜀州(今四川崇州)通判,自蜀州返成都,夜宿驿站而作此诗.诗的一、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意犹未足,于是再申两句——“青衫犹是鸩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青衫”,唐代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宋代因袭唐制。陆游早年在朝廷任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官,都是正八品,所以说“青衫”。“鹓行”,又称鹓鹭,因二鸟群飞有序,喻指朝官的行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身上穿的还是旧日“青衫”,那也就含有久沉下僚的感叹。“剑外”,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此处即代指当时陆游宦游的成都、嘉州等处。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同时,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第四句又补充了第二句,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所以卢世灌说“三、四无限感慨”(《唐宋诗醇》引),倒是颇能发掘诗意的。
诗的前四句从叙事中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五、六两句转为写景——秋天,古堡上的旌旗在秋风中飘拂,笼罩着阴郁惨淡的气氛;夜深了,城头上巡更的刁斗声清晰可闻。这显然是一个战士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古戍旌旗,高城刁斗,无不唤起他对南郑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这一联虽是写景,却是诗中承上启下的枢纽,所以接着便说“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檀槽,用檀木做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格子,诗中常用以代指乐器。《出塞》,汉乐府《横吹曲》名,本是西域军乐,声调雄壮,内容多写边塞将士军中生活。诗人壮心虽在,欲试无由,惟有寄托于歌酒之中。尾联两句再经这么一层转折,就更深刻地反映了他那无可奈何的处境及其愤激不平的心情,也刻画出诗人坚贞倔强的性格
全诗跌宕淋漓,有余不尽之意,体现诗人七律造诣之深.
(5)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 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 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C. “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 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
15.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6分)
14. CE(C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跟曹雪芹处境和心态不同;E不是嵇康,是阮籍)15.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2分)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2分)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2分)
【赏析】
题目用的是“赠”字,可知诗人与曹雪芹是同时期人,且关系不错。既然如此,诗中自然要有对曹雪芹的赞许,对曹雪芹情况的介绍与评论。
首句写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一样幅图画:青山挺秀,绿水环绕,小径曲曲弯弯,于青山绿水间或隐或现。这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越写环境美,越显得住宅好,越显得主人公人品好。或说者,正因为人品好,所以才显得住宅好,又显得环境美。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寻诗”一语说明曹雪芹不是做别的去了,是寻诗去了。一个人,其生活内容是寻诗,则其精神生活质量之高,决非一般伧夫俗子所能了解。而能寻诗的人,必定有着充满感情的丰厚的心灵。“人去”是人离开。离开哪里?当然是离开家。这句诗是说,曹雪芹经常离家出游,或居于山间,或留于僧舍,感受诗意,赋诗填词。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后句写卖画喝酒,一方面说明曹雪芹家中贫寒,一方面说明曹雪芹嗜酒,常愿小酌以谴兴。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颈联写曹雪芹的心态。燕市指北京,曹雪芹就住在北京。狂歌,指纵情歌咏。遇合,往往指臣子遇到了善用其才的君主,这里指与知交好友相知相近。全句的意思是,曹雪芹在燕市纵情歌咏,狂态十足,他是在为知音少而感到悲伤。这句话并不是在强调曹雪芹朋友少,而是在强调理解曹雪芹的人少。后句的“泰淮”指秦淮河,那里一向是繁华兴旺的所在。在这里它应是指曹雪芹从前的那种富足的生活。全句意思是,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这两句是在感叹曹雪芹身世飘零,遭遇不幸。
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知多少”虽然似乎是在发问,其实表达的是很多的意思。这句意思是,心中的愁恨多得不知道有多少。
末句“酕醄(máotáo”)是大醉的意思。“一醉酕醄”是说喝得酩酊大醉。“白眼斜”是用典。晋朝阮籍善于翻白眼,他遇到他喜欢的人,就用青眼,遇到讨厌的人,就翻白眼。这里写曹雪芹翻白眼,自然是说他虽然醉了,但心中却十分清醒,一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这两句描写了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