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考语文冲刺
高考语文冲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887
  • 关注人气:9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析读《西游记》龙马精神

(2017-10-10 15:18:44)
标签:

杂谈

    龙马精神现在已经是一个成语。它最早出自唐代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状像龙的马,后来比喻人的精神高昂健旺。                                               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在书中孙悟空被称作是心猿,那么这个意马毫无疑问就应该是小白龙,而事实上作者也是这么设想的。比如第十五回目叫《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僵》,第三十回回目叫《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这都是很可靠的证明。                                                   《西游记》中小白龙是追随唐僧时间较早的一位。孙悟空是第十四回跟了唐僧,紧接着小白龙第十五回就加入了这个集体。他比猪八戒早了三回,比沙僧早了七回。这样算下来,他应该是这个团队中追随唐僧时间最长的一位。因为孙悟空中间被赶走过两次,而且还几乎天天出差,不是化斋就是降妖,要么就是四处搬救兵。        我们来盘点一下他仅有的几次亮相——他的第一次上场是在第八回。观音去往长安寻找取经人的途中碰到他因为犯了罪正待受刑,观音中途点化,并亲自跑了一趟天庭向玉帝保奏救下了他。这算是取经过程中的一个伏笔。
    第二次是在第十五回意马收僵这一段。他吃了唐僧的白马,搞得唐僧哭了一场,而且他还和孙悟空自家人打自家人,恶斗了一场。
    第三次是在第三十回。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一只老虎。孙悟空那个时候是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赶走了;猪八戒是见势不妙躲进草丛里上厕所一天不见人影;沙僧呢,是被黄袍怪抓进了妖洞。在这种情形下,他化身宫女苦战妖魔,但最终不敌黄袍,伤了后腿。最后还是他苦劝猪八戒去请猴哥回来,才算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他的第四次出场是在第六十九回,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治病,他贡献了一点马尿给国王配药。
      如果说还有一次,那就是最后在西天灵山,佛祖施法把他变化为八部天龙马,那是一次闪亮登场,不过那已经是功行圆满,故事结束的时候了。
      就从这几次出场来分析,其实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都不能算。因为第一次那时候西天取经还没有开始,最后一次是所有演员谢幕的时候,都不能算。那么真正算起来,其实,在《西游记》取经故事中作者只给小白龙安排了三次表现的机会,何其太少?
      小白龙的真身是一条龙,马是他的化身,也就是假身。
       大家都知道,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种崇拜,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精神。不管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一提到龙的传人,一定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在传统文化中,龙意味着自由飞翔。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龙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神仙的坐骑,比如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比如在《楚辞》里,都有神仙骑着龙自由飞翔的记载。让龙和马结合,这也算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很有情趣的创意。因为唐僧那个时候还不是神仙不是佛,一个凡僧你要他骑着龙,故事看上去都是不合情理的,更不用去听。这是其一;其二,普通的马要完成取经大业也是不可能的。再优秀的马,一口气走十万八千里想来也是天方夜谭。况且西天路上,山水难行,所以,才有了白龙马这种东西。
    既有马的功能,又有龙的内在基因,两相结合,唐僧的这个交通工具必然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不妨就叫龙马精神。
      《西游记》把这个成语形象化展示出来。用一条真龙化身为马,把一种超凡的精神潜藏在一种平常的事物身上。这样就意味着观音菩萨一开始就为取经队伍培育了一种相当可贵的内在品质——精神。这种精神是看不到然而又时时存在的。
    毕竟,十万八千里,十四年的征程,更多时候需要的就是一种埋头坚持,不离不弃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