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导写】博物馆里乘凉不是一件坏事
【素材回放】
暑期到来后,尤其又处在旅游旺季,很多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在迎来大批参观者的同时,也成了一些人休闲乘凉的地方。3日,有关记者走访位于北京的两家博物馆,发现在一楼宽敞的大厅里,确实坐着不少人,久久没有离去,他们或低头玩手机,或与同伴闲聊、吃东西。不过,其中也有些人脱下鞋子“解放双脚”,如入无人之境。
【素材解读】
博物馆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一件件展品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向公众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以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的工作也要讲究创新性,视野要进一步拓展,不能只为进馆参观的游客服务。
对博物馆来讲,那些专门前来纳凉的市民虽然不是参观的游客,但是他们却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如果博物馆能增加一些有趣的、好玩的、具有互动性的展览项目,有相当一部分纳凉的市民就有可能会被吸引过来,这岂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坦然接受公众乘凉也未尝不可。同时,置身于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博物馆环境,既要营造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环境,更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细微之处和点点滴滴做起。这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操守、培育优良的品质、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还是乘凉休闲,都必须始终与文明相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适用话题】
恪守底线,公共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允许市民进入博物馆纳凉,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公民在公共场所失礼,其实源于公共精神、公共意识的缺失
加强对入馆纳凉市民管理和引导,维护好良好的公共秩序,让公共文化场所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场合失礼是对所有人的冒犯
公共场反映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同时又能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态度
【素材锐评】
博物馆脱鞋“解放双脚”,缺的是规则意识
章门仁
人们之所以对这一现象反感,其实关键是一些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不得体,欠缺必要的礼仪。比如,小孩喧哗、大人吃东西、脱鞋“晾脚”等等。试想,假如大家还是在博物馆里乘凉,但都规规矩矩坐着,是不是没那么让人抓狂了?
有些人在公共场合缺乏“礼仪意识”,其实很刺眼。比如我在上大学时,一个外教曾跟我抱怨,一些人习惯在街上随意蹲着休息,或者用各种奇怪的姿势在公共场所睡觉,让他感觉有点“辣眼睛”。当然,有些现象的背后有着文化差异和现实条件制约等因素。但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公共场合失礼其实是对所有人的冒犯。比如在农业社会,随地吐痰可能没什么奇怪,但到了讲究公共卫生的现代城市,这种行为就“违和”了。
提升公众在公共场合的礼仪举止没有捷径,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时间——礼仪属于一种文化,而文化的沉淀需要时间涵养。搞好礼仪教育,首先需要父母有这个意识。但可惜有的父母认为这是“虚伪”,“听个音乐会还要穿正装,太装了吧”“天天请谢谢对不起的,多假啊”。还有的则认为太讲礼貌容易被欺负,反而教育孩子“凶一点”。
接触过一些外国孩子,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挺“野”的,但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说话时尤其注重礼仪。国外的礼仪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编本礼仪教材、开个礼仪课学起来不难,难的恰恰是那种真心重视礼仪,把礼仪当规矩的规则意识。
举个例子,在美国,学校会给坐校车的孩子发放一份多达几十条的坐车规矩,违规就要登记处罚,最严重的会被禁止再坐校车。还有一个美国名人带孩子去吃冰激凌,就因为孩子在接过冰激凌时没说谢谢,她立刻将孩子手上的冰激凌没收、扔掉,现场教育了一番。这事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数万次,点赞无数。
学好礼仪,难就难在较真。只有大家都真心把它当回事了,公共场合才能处处见到得体的言行举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