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如花---2017北京高考微写作

(2017-06-12 11:22:22)
标签:

2018高考

微写作

红楼梦

花与人

象征

分类: 高考真题
原题再现: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红楼梦》是一部“大旨谈情”的书,书中主要线索便是“几位异样女子”的情感故事和人生离合,用花来比喻红楼女子,大有深意存焉。

中国文化中,素来有把女子比作花的传统。有把女子比作花的成语,如花似玉、人比花娇、花容月貌、人面桃花等等,不胜枚举。有把女子比作花的诗词,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活画出杨玉环的芙蓉面和柳叶眉,美艳呼之欲出;“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杨玉环哭的时候如一朵带着雨露的梨花,惊为天人;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看到花即想起了女子的容貌,如坐春风;还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人比黄花瘦”等等,不一而足,举不胜举。最有趣的要数一桩女子与花比美的公案,即唐寅的《妒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昨夜海棠初著雨,数朵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日伴花眠!

同样,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自然会把女儿如花的比喻与象征意义发挥到极致。那么,红楼众女儿,都属于什么花呢?

不忙,书中大多已有现成的答案。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通过行酒令的方式,雪芹先生就给几位女子和相应的花朵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对位:宝钗对牡丹;黛玉对芙蓉花;湘云对海棠;香菱对并蒂花……

一般认为,雪芹先生如此安排,自有其深意。其中最明显的,当与这些女儿的品行和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宝钗与牡丹

牡丹因其适应性强,种植面广,路边花园皆可见。看似普通,然色泽不凡,于平淡中见华贵,故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正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也。用牡丹比喻沉稳大气的薛宝钗,再恰当不过。

宝钗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便是端雅、温润。书中第八回通过宝玉之眼,说她“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三十七回海棠社咏诗时,宝钗便有“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句子。虽咏的是白海棠,但其所透出的稳重而不失珍美的品性,与宝钗、与牡丹何其相似!

黛玉与芙蓉

将黛玉比作芙蓉,也是雪芹先生的奇妙之思。相比牡丹,芙蓉要难寻得多。其外形秀美,常被用作纯洁、清愁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此花是开在树枝末端,而且是单株。用它来形容黛玉的高洁、傲气和纤弱之美,可谓神来之笔也。

黛玉前身本是仙界的绛珠草,自带天仙属性,所以其思其想、其品其行,与常人不同。在惊世骇俗的“黛玉葬花”一节中,对此即有着深刻的表现。常人视花落以为景,而黛玉视落花以为伤,正因为她把花比作自身,所以才不忍花落后流落俗地俗水,不惜硬撑着羸弱之躯,小心翼翼又无限深情地将它们埋葬。黛玉自吟“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对自身这种特质的最直接诠释。

湘云与海棠

海棠也是很重要的观赏花种,其最大特点是雅俗共赏、从容淡泊,与任何花皆可相容。因为“棠”与“堂”谐音,海棠可与玉兰、牡丹、桂花配成“玉堂富贵”,又能与五种柿子相配,寓意“五柿同堂”。宋朝诗人陆游咏赞“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是形容海棠的艳美。刘子翠则有诗句“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又是说它的风雅。史湘云生性豪爽大度,第五回有“红楼梦曲”说她“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海棠喻湘云,正其人也。

书中“史湘云醉眠芍药裀”一段,就很能说明湘云的品性。湘云生性豪爽,不拘小节。参加宝玉的寿宴,不觉醉倒在芍药园里,躺在石凳上昏昏睡去。如此天真浪漫、不加拘束,在女子“三从四德”的旧时代,在王侯贵族家庭,是绝对不允许、不符合礼节的。但湘云做来却是那么地从容自然、悠然自得,亦不觉粗俗无礼,自有一番霁月光风。这是湘云的性格。

香菱与并蒂花

并蒂花亭亭玉立,数朵喇叭状的花朵开于植株顶部,故又名朱顶红。又因其外形似君子兰,所以另有一名为君子红。其实,无论并蒂花俏丽的外形,还是艳丽的色彩,以及君子兰一般的谦谦君子之风,都与香菱品性相合。香菱本名甄英莲,出身苏州绅士家庭,本为大家闺秀,却因造化弄人沦落为薛蟠小妾,这是她的不幸。但是,身为小妾,却怀贵族之风;卑微丫鬟,倒有一身诗气,这就是雪芹先生对香菱的掩不住的爱怜与褒奖。

至于这个“并蒂”的真意,她跟谁“并蒂”,倒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若硬生生说这个“并蒂”者是薛蟠,显然是对香菱品质的亵渎。笔者愚以为,若说她是高贵出身和高贵品性的“并蒂”,倒不失为一种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