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考语文冲刺
高考语文冲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887
  • 关注人气:9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全国卷2作文立意解析

(2016-06-13 10:26:22)
标签:

2016高考

备考

真题

作文

全国卷2

分类: 高考真题

你要考生“比较”什么——兼谈课标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汤登仲
 
【汤登仲,华中师大海南附中教研室主任,原湖南省特级教师,省课改指导委员会委员、学科专家,曾参加高考命题。出版独著、主编的书籍有《差异发展作文指导》《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研究》《激活潜能高考复习》等10种,发表文章190余篇。】
 
 2016年课标Ⅱ卷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读完这道题,不得不说,命题不严谨,作文要求中“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中的“比较”一词含义不明。
 
 三条途径都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你能通过比较,说明哪一条不好吗?你能说哪一条更重要吗?不能。当然你可以说“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叶圣陶语),语文课不必上。但考生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你能提倡学生都放弃语文课吗?
 
 三条途径,各有其长,无从比较。
 
 既然无从比较,为什么又要考生进行比较呢?命题人显然受到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影响,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为目的,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一果多因的事物的“因”都是可以比个高低的。就好比植物的生长,种子、土壤、阳光、水分等都是必要条件。
 
 去年可以通过比较,说谁“更具有”风采。今年不能说哪条途径“更”好。
 
 其实“比较”一词可以改为“针对”。全句则为“针对上述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或两条来阐述你的看法或理由”。
 
 当然,命题人的本意可能是指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明示是比较什么,因而给学生造成了思维上的障碍。就好比比较两个人,是比较年龄还是经历?比较身高还是胖瘦?比较外貌还是品质?比较才华还是家庭背景?太多因素,如果不明确比较什么,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下面再谈本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一、抓关键词,确定观点与思路
 
 我在课前指导时曾强调“作文一定要按任务要求写,自己在要求下面划线”。当然许多同学也会这么做,正如上面学科网扫瞄的这张图片上一样。
 
 先说本则材料与写作要求中的关键词。
 
 1.“语文素养”与“三条途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这个关键词组是不必解释的,学生一般也难以解释清楚,它也不是写作重点。写作重点,是根据写作任务确定的。写作任务是“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一句,这里没有提到“语文素养”。
 
 2.三条途径。三条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语文素养”与这“三条途径”是什么关系呢?是目的关系。即“三条途径”是实现“提升语文素养”这个目的的手段或者方法。
 
 3. 确定全文观点。
 
 先看材料,材料已经表述了命题人的观点: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再看写作任务:“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看法”即观点。“理由”是写作的主体,即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那么应如何确立观点呢?
 
 ①“根据材料”,说明考生的观点必须根据材料确定,而材料已表明观点。表明命题人已经给考生确立观点了,不要考生再拟出其他观点了,否则会走题。
 
 ②“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 来“阐述”“看法和理由”,表明考生要做的是根据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给命题人的观点寻找理由。
 
 ③虽然有“你的看法”,考生能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意以上“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两条呢?显然是不行的,这是公理或者常识。
 
 根据以上分析,观点肯定就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4.确定写作思路
 
 上面说了,写作任务是“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来阐述观点。在“三条途径”与“语文学习体会”两个信息点中,显然“三条途径”是构成分论点的基础。
 
 尽管写作要求还说了“选好角度”,似乎可以只谈其中一条途径,但写作任务明确规定了“比较”三条途径,你能放弃其中任务一条不谈吗?如果你只写其中一条,那就是违背了写作要求,因为没有“比较”三条途径。
 
 论述三条途径可以有详略之分,但绝对不能放弃其中一条,否则就是偏离题意。
 
 这三条途径如何转换为分论点呢?都要联系目的来组合成分论点。即:
 
 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
 
 加强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
 
 分论点下,要“联系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来阐述某条途径的正确性。
 
 以上是写作思路。
 
 二、阐述观点:看似容易最奇崛
 
 按照上面的三个分论点来写,似乎是容易的。相信多数学生也会这样写。但高明的写法还是能参透命题者关于“比较”一说的本意(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尽管命题不严谨。
 
 即可以这样提出分论点:
 
 一是从语文教学的作用来看,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方法。
 
 二是从学习语文的规律来看,课外的大量阅读可以实践课内的方法,还可以为提高语文素养打下雄厚的基础。
 
 三是从学习语文的原则来看,课内学习语文要联系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课外生活实践也离不开语文更要用好语文。
 
 这对考生来说,恐怕太难了。即使是教师,在考场上也难以想得这样周全。如果能从“作用”的角度来比较,在立意上应该达到发展等级中“立意深刻”的一项了。
 
 考生们一般可能从下面角度进行论述: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然后在论述过程中列举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
 
 但是,用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历来论述以上观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学生得用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来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也就是要说明理由。现在学生最大的通病,就是可以大量举例,但不会说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论述时先要想一想,在观点前面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
 
 1.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
 
 这个分论点下,学生写什么好呢?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有效?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当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体会还是有的。课堂教学有不有效,关键是看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这里学生就得评价一把教师了。而在论述这个分论点时,城乡差别是不是大有体现了呢?城市里的教学得改革风气之先,自然理念先进些,方法多样些。虽然要求是“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但在教师的主导下,他们的体会自然是因师而异了。
 
 如果谈的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作用,则当然可以谈自己从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有效“教学”则成了有效“学习”,也有点偏离题意之嫌。
 
 正确的论述应该是前面说过的:课堂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例就行了。
 
 2.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
 
 前面说过:为什么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这应该是学生觉得最好写的一个分论点。尤其是阅读面广的同学,会举大量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或诗句来论述这一观点。但是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能提升是不容易的。
 
 我想起原来教过的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的姚平同学在40分钟里写出来的急就章。文章紧扣话题“我的享受”下笔,开头就以《西厢记》中的“最纯净的情景”的描述,向读者传达自己“审美的愉悦”。然后从“我喜欢”的诗词、小说、与散文中引述富有文学气息的材料,表现自己是如何享受诗词的真情真趣、如何从小说中了解社会百态、风土人情、如何从散文中领悟人生哲理的。
 
 清新的散文总让我平息躁动,大气的散文总让我热血沸腾。我盼着能重游文化苦旅,亲身感受白发苏州的千年沧桑,天一楼的兴盛衰落,敦煌莫高窟的辉煌与悲寥。我坚信毕淑敏说的“我很重要”,我为叶倾成笔下的父亲而落泪,我为林清玄笔下的山谷百合而喝彩。在散文中,领悟人生哲理,享受深层快乐。
 
 其实这种读书的乐趣就是一种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一般同学都能认识到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就是写作当中可以多举很多材料,同时可以证明作者的博学。但我们应该要说理,比如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当然,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大量阅读能丰富语文知识,也不一定能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我曾见过农贸市场小商贩天天看小说,但不一定会写文章。李白的《嘲鲁儒》说得好:“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经邦济国)策,茫如坠烟雾。”只读书不会用,也是枉然。
 
 所以最好是联系前面的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述,大量的课外阅读要得其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还要做好读书笔记,认真思考,写读书报告,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也就是说,论述这一观点时,一要说明课外大量阅读的好处,二要说明课外阅读的方法,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这样可以做到论述周密。
 
 3.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
 
 这个分论点,一般考生可能会围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来举例论述。本来,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的。陆游在诗中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直到晚年才悟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写作方面的规律,但“语文素养”应该既包含写作,也包含阅读。
 
 阅读与生活实践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阅读理解与作品对生活的描述的关系来看。为什么学生读古人的文章和鲁迅的文章有隔膜,是因为没有经历他们的生活。而古人与鲁迅的时代我们无法再去“实践”,那就只能间接地实践,多读那个时代的作品,也就会慢慢地能读懂了。但这种间接的实践,实质上也就是上一个分论点所谈到的课外大量阅读,所以在本分论点下,不宜展开论述,不能说如何获取生活中的信息,来提升阅读素养。
 
 这个分论点下,除了论述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外,生活对阅读方面的作用,只能说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联系生活体验来理解作品,来从阅读角度说明观点。
 
 考前,我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理解、文言翻译、古诗鉴赏甚至病句辨析以及语句填空题等考点指导中,都强调了生活与理解鉴赏的关系。
 
 比如古诗鉴赏的板块的导语就是:为什么古诗鉴赏得分普遍偏低?为什么古诗鉴赏答题模式作用不大?原因:没有打开生活的大门!
 
 情感类试题鉴赏方法总结是:联系生活来思考诗意。
 
1.懂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懂亲情友情: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3.懂所咏对象: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懂政治斗争:朝内有派国外敌,一语三叹意蕴丰。 
5.懂诗中情语: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6.懂情感变化:进入角色细体会,情动于中自能知。
 
 总而言之,今年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是看似容易最奇崛。如果能按“三条途径”的作用角度进行比较论述,可能得高分,但可能这样的作文少。能按材料中的“三条途径”来写,而不进行比较,如果事例真切自然,论证有力,也可能得比较高的分。如果只举例而不论述,就很难说,要看各省阅卷点是从宽还是从严掌握标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