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类11):阿索林在中国
(2016-03-01 15:47:00)
标签:
2016高考备考人物作家阿索林 |
分类: 作文素材 |
2016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类11):阿索林在中国
寻找阿索林
侯德云
汪曾祺先生的随笔,《阿索林是古怪的》,开头一句是:“阿索林是我终生膜拜的作家。”每次读到这句话,我心里都咯噔一声。这句话的份量太重了。我很喜欢汪老的文章,但现在还不敢说对他“终生膜拜”。离人生的终点似乎还有比较长的距离,说不定哪一天,我就不喜欢他了。这种可能性尽管不是很大,但总是存在的。
我觉得自己应该读读阿索林的文章。散文也好,小说也好,只要能找到,就一定要读读。
没想到阿索林竟是如此难找。有几个年头了,我逛书店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在外国作品专柜前转转,寻找阿索林的名字。没有。一而再再而三,还是没有。怎么就没有呢?
前不久,重读汪老的《晚翠文谈》,又读到那句话,“阿索林是我终生膜拜的作家”。这次我下了狠心,一定要找到阿索林!
我把书柜里的外国作品选集都打开了。我有一套《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八卷本。我以为在这套文库中,至少能找到阿索林的一两篇作品。我很失望。阿索林是西班牙作家,这套文库根本就没收西班牙作家的作品。另外的几个选本,也没有。看来,阿索林确实是“古怪的”,他怎么老躲着我呢?
第二天上午,我去了新华书店。目标还是外国文学选本。我在书店里磨蹭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有了一点收获。在《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中,我找到了阿索林的一篇散文,《上书院去的路》。从目录上看到它,我眼睛一亮,赶紧翻到指定的页码,又有点失望。太短了!还不足七百字,文章后面“鉴赏”却长得多。我没有细看,把那本书买下了。我为了一篇不足七百字的文章,买下了一本六百二十六页的精装书。
关于阿索林,书中有一段简短的介绍:“(1874—1967)西班牙现代散文家、评论家和小说家。写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还写了许多散文和文学论著。”特别提到他的散文,“具有简练、朴素、清新的风格”。
当天晚上,我读了《上书院去的路》。“葡萄藤的卷须转黄,灰暗的秋天的黄昏近了,我的忧郁也随着浓了起来……”我承认,文章写得不错,有坚实的细部,有现场感,能恰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惜,就这短短的一篇,读起来很不过瘾。
我突然想起自己收藏了不少《世界文学》和《外国文艺》杂志,里边会不会有呢?试一下吧。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以后,我找到了。在1996年第一期的《外国文艺》上,找到了阿索林的一篇散文《风车》,果实不小,有三千多字。照例也有关于阿索林的介绍,说他是“九八年一代”作家的代表,“五十岁时被选为皇家学院院士”,“《风车》描写作者读《堂吉诃德》后寻访和了解风车的情形。文字如诗如画,美丽的乡野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我读了《风车》,感觉跟《上书院去的路》一样,还是“文章写得不错,有坚实的细部,有现场感”。
还是不过瘾,随后再次上网继续寻找阿索林。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前在网上并没有搜到阿索林的文章,只有一些评介类的文字,这次却有了,还不少。是一个叫“肖毛”的人,不知是先生还是女士,把全本的《西班牙小景》刚刚搬到网上。很好,我赶紧全文下载。同时也很感谢“肖毛”,心说,那天碰了面,我要请他或她吃饭。
我终于拥有了一本阿索林的书。
我从《西班牙小景·重印前言》中知道,所谓“九八年一代”,是指1898年,西班牙被美国战败后,“国势一落千丈”,“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纷纷起来提出各种主张……探索如何使西班牙获得新生”,他们最终了形成的一个松散的团体。关于阿索林,文中说:“他的最重要的文学遗产是他那几本薄薄的散文集。在他的散文里,他善于用细致而清晰的笔触,勾画出一幅幅旧日西班牙的风物画和人物画”。
阿索林的作品最早介绍到中国来,大概就是1930年,由徐霞村和戴望舒合译的《塞万提斯的未婚妻》,书的原名《西班牙》。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更名为《西班牙小景》。
读完《西班牙小景》,我又一次想起汪老的话,“阿索林是古怪的”。除了古怪以外,我还觉得,书中的二十六篇散文,都不及我早些时候读到的《上书院去的路》和《风车》。其中《塞万提斯的未婚妻》跟《风车》的结构,异曲同工,但缺少了《风车》的简洁。
读阿索林的文章,我有没有收获呢?当然有。他的长处我会吸收的,会“化”到自己的文章里面。
我会“终生膜拜”阿索林么?不会。但我不反对汪老去终生膜拜。
有意思的是,读完《西班牙小景》,紧接着又读了汪老的随笔《自报家门》,里边有这样的话:“我很喜欢阿索林,他的小说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这个评价很别致。
我会继续寻找阿索林的小说么?看缘分吧。有缘相遇,就看看。无缘,就算了。刻意的寻找,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我不想再折磨自己了。
随便说一句,阿索林,还有一种翻译,叫“阿左林”。他的真名,有三种译法。《西班牙小景》中,叫“霍赛·马蒂内斯·路伊斯”。《外国文艺》中叫“何塞·鲁伊斯”。两者很接近。翻译中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中,叫“马丁尼兹·雷士·约瑟”,稍微远一点儿。但不管多远,他都是阿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