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类11):对屠呦呦说声感谢有多难?
(2015-10-25 11:38:32)
标签:
2016高考备考人生时评诺贝尔 |
分类: 作文素材 |
2016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类11):对屠呦呦说声感谢有多难?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为造福国家、造福人类而贡献毕生精力,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而越来越好,他们理应被感谢、被致敬。
最近这些天,很多媒体都在讨论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但有些报道和评论的角度很奇怪。比如,有些中医爱好者兴奋地宣称,屠呦呦获诺奖表明中医得到了国际认可,有些“反中医”人士则撰写文章,强调青蒿素“与中医无关”;再比如,有些媒体热衷于散播屠呦呦“人品不好”“抢功”等八卦,有些评论则因其“三无院士”身份而借机抨击院士遴选制度……
在思想多元的社会,人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读,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看看舆论场上那些由屠呦呦获诺奖所引发的“互撕”,确实让人感觉有些无聊,甚至失望。很明显,目前很多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分析,不过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那些立场先行的发言者,其实并不关心屠呦呦的学术贡献,他们原本就带有对某些问题的偏见,如今只是将屠呦呦当成了某种“工具”。
这种动机不纯的讨论,事实上有很多都属于伪命题,它们基本无助于增进社会共识,反倒会进一步撕裂社会。一些媒体为这种无聊的争论提供版面,引导公众加入到喧嚣的舆论泡沫战之中,恐怕并没有多大意义。在一些媒体功利地“消费”屠呦呦、赚取点击量的时候,真诚地对屠呦呦说一声感谢反倒成了一件难事。
正因如此,我的一位驻非同事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在加纳、莫桑比克工作了十余年的国企员工,在得知屠呦呦获奖后,对我的同事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屠大科学家”——驻非期间,他和同事都曾多次感染疟疾,每一次都是靠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化险为夷。然而,这种朴素而自然的情感表达,实在太稀缺。
屠呦呦确实应该被感谢,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因为她发现的青蒿素在全球抗击疟疾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有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有150万人因该疗法而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很多人此前或许从没听过屠呦呦的名字,也不知道青蒿素为何物,但实质上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受益者。如果没有她当年率研究团队深入疟疾疫区,在经历190次失败、多次以身试药后研制出“中国神药”,中国可能至今都饱受疟疾困扰。如今屠呦呦的研究终于得到“迟来的认可”,对她说一声感谢理所应当。
一声感谢的分量,或许并不比一座奖杯要轻。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为造福国家、造福人类而贡献毕生精力,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而越来越好,他们理应被感谢、被致敬。从一定意义上讲,正视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就是对科学最好的尊重。当我们知道感激屠呦呦这样的人,我们才离正常社会更近
要让“屠呦呦们”过上体面的生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成为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之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屠呦呦道出的是科研的艰辛和困难(10月7日《新京报》),这能否激励更多的学子、年轻人和更多的人在未来从事科研职业,从而改变年轻人的择业和人生志向呢?
屠呦呦谈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诺贝尔奖金,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的大村智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单独获得的46万美元按目前与人民币兑换汇率1:6.3559计算,应为292.3714万元人民币,买一套好地段的北京房子的半个客厅可能不够或勉勉强强。所以,如果为了获奖和生存而从事科研是难以立足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首先要解决科研人员的生存问题才有可能让科研出成果和成绩。而且,即便这样,人们在选择科研工作时,也可能会面临急流勇退还是逆水行舟的选择。
屠呦呦和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的经历也表明,科研在某些时候的确是要下地狱的。屠呦呦等人试验的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只有自身尝试用叶子和梗来验证有无青蒿素。此外,在做完动物试验后发现青蒿素有100%的抗御疟原虫的效果后,再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物的毒性……如此,屠呦呦的肝脏受到损坏,同事们也得了很多病。
这种情况与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澳大利亚的马歇尔( Ba r r yM
arshall)相似,为了验证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假说,马歇尔吞服了大量的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在两周后发现了胃痛、呕吐、进食困难、头晕冒冷汗、口臭等症状。胃镜检查发现,马歇尔的胃黏膜上长满了细长条的、弯弯曲曲的细菌,这正是幽门螺杆菌,证明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溃疡,并因此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因此,诺贝尔奖奖励的是那些在科学上有献身精神的人和能吃苦耐劳的人,如果不能吃苦和献身,显然不适宜于做科研。
当然,最重要的是,既然从事科研工作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实话实说,千千万万从事科研的人没有几个能有运气获得诺贝尔奖,以今年的诺贝尔奖为例,中国曾有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但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因此从事科研就是默默无闻,或者是终身坐冷板凳,就像西西弗斯,终生都在进行单调而艰难的工作。
如果没有这样的坚持和认知,就不可能也无法从事科研工作。
从事科研的种种困难从屠呦呦的获奖体现出来,也难怪今天的年轻学子有很多并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最近,国内首次针对高中生群体的科学主题调研———“女科学家萌芽计划全国高中生认知调研”公布了结果,对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城市采样调查1200名学生的结果显示,仅有45%的高中生表示愿意成为科学家,而对从事科学事业持有强烈意愿的比例则低至27%。同时,女生有意愿从事科学工作的比例仅为38%,男生则略微过半。
为何学生表现出对科学的热情高而对成为科学家和从事科研的意愿低?学生的一些回答提供了部分答案。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单调而又辛苦;科学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女科学家是科学领域的少数群体,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更不如男性有优势,而且科研“缺乏生活情趣”;女科学家所享有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她们的付出与所受到的社会关注并不完全对等。
这些回答已经说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能并不会激励更多的人从事科研工作。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诺贝尔奖本身的意义才尤为重要,奖金不足以让科学家过上体面的生活,更不可能让其成为富翁,但奖励是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激励文化,甚至是一种机制,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事和献身于科研工作。
当然,诺贝尔奖的激励后面是一种崇高,尽管这样的崇高太沉重,是每个人难以承受之重,用屠呦呦的话来说便是,“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
如果青蒿素在拯救全球数百万计的人的生命的同时,即便不让科学家富起来,也能让其过上体面的生活,如通过专利机制,如此,也会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科研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