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素养提升(名著类7):生存智慧中的制胜细节-----读《史记》之一
男儿皆有英雄梦。年轻时,渴望作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斩将搴旗,攻城略地,立功封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血气方刚的杜牧发出对英雄的赞叹和向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年迈的辛弃疾也还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近读《史记》感慨良多。借用一位名女人的话来说,作将军难,做大将更难,作良将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原因有三:为良将者,上之,必取信于国君,使国君信而不疑。国君才会把举国之兵交给他带领,否
则,国君生疑,不但功业难建,而且自身难保。下之,必取信于士卒,才能使士卒乐为所用,令行禁止。否则,士卒人心涣散,不听号令,则难以取胜。中之,自己须有奇谋妙计,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否则,只会身败名灭,为人所笑。
封建时代国君皆多疑,特别是把举国之兵交予一人之手。你失败了怎么办?你造反了怎么办?作为臣子,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固主上之心。使国君信而不疑。《史记》中有两个人在这方面做得很聪明。一个是甘茂,一个是王翦。先说甘茂,秦武王派甘茂联合魏国共同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联合好魏国后,却派人回国对秦武王说:“魏王已经同意和我们共同出兵,不过我希望暂时不要出兵攻打韩国。”秦武王很惊讶,亲自赶到息壤这个地方询问原因。甘茂先给武王讲了“谗言三至,慈母不亲”的故事,然后说:“现在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信任我又不如曾参母亲那样信任曾参,我在外领兵,朝廷中一定有人毁谤我,时间久了,大王必定听信他们。”秦武王就说:“我不会听信谗言,请和你立约为誓。”这就是著名的“息壤之盟”。于是甘茂领兵攻打宜阳,五个月没有攻下,果然有人提出争议,秦武王就有些后悔,想要罢兵。甘茂就提醒说:“息壤之盟在那里”。秦武王这才猛然醒悟,于是发动全部军队,让甘茂去攻打宜阳,终于攻了下来。试想,如果不是甘茂先给秦武王打预防针,那么后果必将是功败垂成。再说王翦。秦始皇灭了韩赵魏之后,就想兴兵灭楚。在大将李信率20万大军失利的情况下,请王翦出山,率60万大军出发,始皇亲自相送。王翦临行前不谈军国大事,却向秦始皇请求了许多良田美宅。始皇就说:“将军已经出兵,何必忧愁贫穷呢?”王翦说:“当大王的部将,即使有功亦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时,臣要及时求赐良田美池作为子孙的产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到了关口,又五度派使者回朝廷求良田。王翦真的贪得无厌吗?不是。王翦对始皇说的是真心话么?不是。这样做只是固主上之心,使主上信而不疑罢了。因此当王翦身边的人也认为王翦求财太过分时,王翦才说出了真心话,“秦王粗暴而不信任人,如今倾全国之兵,全数交付我,我不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以稳固自家,反而让秦王因此怀疑我吗?”你看,为了固主上之心,宁愿自己背上贪财之名。为将多么不易啊。历史上也更多的是因主上生疑,而功败垂成的例子。使人扼腕叹息。廉颇与秦相距于长平,赵孝成王生疑,临阵换将,使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结果赵四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乐毅为燕昭王伐齐,下齐70余城,只有两城未攻下,燕惠王即位后,怀疑乐毅谋反,使骑劫代乐毅,结果田单用火牛阵大破骑劫,70余城得而复失。
将军要建功立业,靠的是士兵的出生入死,因此,必须在士兵中树立威信,使士卒乐为所用,乐于效死。
要想树立威信,必须军法严明,必要时甚至杀人立威。孙武杀吴王两个美人,而使宫中美女训练成敢死之士。有的为了立威,甚至故意杀人。而且所杀之人,往往深得国君宠幸,这样才能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使士卒惊惧,听从号令。《司马穰苴列传》中,司马迁就详细写了穰苴杀人立威的经过。齐景公由于晏子的推荐,任用穰苴为将军,率兵抵御宋晋之师。穰苴就对景公说:“我出身卑微,现在您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士卒不服,百姓不信,人微权轻,希望得到国君宠信的大臣,作为监军,这样才行。”景公就派宠臣庄贾为监军。穰苴就和庄贾立约,明天正午在军门相见。第二天,穰苴就先赶到军中,立表开漏,等待庄贾。
庄贾平素骄贵,认为将军已到军中,自己是监军,不急着去,亲戚左右送行留饮,,误了约定,傍晚才到。于是穰苴义正词严斥责道:“将军受命之日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抱鼓之急则忘其身。今外敌入侵,国家不安,国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你身为监军,国之大任,竟视为儿戏,因亲戚相送,而违军法。”喝令斩首示众。你看,说的何等冠冕堂皇,何等义正词严,但目的就只有一个,借你人头一用。景公派使者去救,又犯了“军中不驰”的禁令,喝令斩了使者的仆人和驾车的马匹,徇示三军,三军尽惧,莫不用命。可以说,穰苴这一招确实高明,借了庄贾的人头,树立了军威,最终破了燕晋之师。
杀人立威,只是使士卒慑服,不得已而为之。真想使士卒乐用。还需收买士卒之心。古之良将,皆临财不取,上之赏赐皆与士卒,使士卒乐为效力。刁买士卒之心,手法最下作的应该是吴起,.《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士兵生了疮,吴起看到了,毫不犹豫的趴下为他吸出脓,如果吴起是真心怜爱士卒,那么吴起可谓爱兵如子的良将。这位士兵的母亲却明白端倪,放声大哭,有人就说了,你的儿子只是一名普通士兵,而吴起贵为将军,亲自为你儿子吸出溃疮的脓汁,你应该感到光荣才对,为何反而哭呢?士兵的母亲就说:“你们有所不知,吴公往年也曾为我孩子的父亲吸过脓疮,孩子的父亲为报答垂爱的隆恩,凡遇战争,必定拼命杀敌,不久就战死了,而今,吴公又为他的儿子吸脓疮,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又会为他卖命战死了,因此哭泣。”你看,这手法不是太下作了吗?有些太令人所不齿了,连一位妇人也能识破呀。
古之良将,真正能得士兵之心的,还是真心实意爱兵如子,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比如李广。《史记》记载,李广廉洁,平时得赏赐就分给部下,饮食和士兵一道。为将几十年,终生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将兵打仗之时,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卒因而乐为所用。因此,当李广自杀之时,广军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男女老幼,都为之流泪。这才是真正得人心的将军,这才是真正的良将。
作为将军,必须高瞻远瞩,智勇双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围魏救赵、背水一战、以逸待劳、许多经典的案例千古流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兵法》大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然,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成为历史的笑柄;只会高谈阔论的卿子冠军,终为项羽所杀;嫉贤妒能的庞涓,也自刎于马陵。千古笑谈,任人评说。
再举赵国良将李牧实例,从三个方面评说。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这是唐人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对李牧的赞誉。可是这功业的背后,蕴含了将领的多少辛酸,多少计谋。
李牧驻守在雁门郡一带,防御匈奴。他把收来的货物税款,作为士兵的开销,并每天都宰好几头牛,犒劳吏卒。
加强警备,建立了完备的间谍组织和严密的报警系统。并勤于练习骑术和射技,做好迎战地准备。但他却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一旦匈奴来犯,只准防守,不准出击,否则斩首。这样几年,匈奴来犯,赵国也没人众伤亡,财产损失,匈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但是匈奴认为李牧怯懦,连赵国士兵也认为李牧胆小。赵王生气,责备李牧,李牧依然故我,不改作风,赵王大怒,撤职换人。以后匈奴来犯,新任将领都出兵迎战,反而伤亡很多,边境不稳。赵王无奈,又启用李牧。李牧坚持赵王答应他采用老办法才肯复出,赵王应允。李牧回到军中,法令一如既往,几年中,匈奴仍一无所获,但他们仍相信李牧胆怯。士卒日日受赏而不战,都希望有一次作战的机会。在这时,李牧看到时机已到,李牧挑选精兵强将,布列战阵,演习作战。然后放出大批的百姓,任意四处放牧,匈奴以小股入侵,李牧假装没有战力而败退。单于听说,亲率大军,倾巢来犯。在这时,李牧大显身手,设置了许多灵活的战阵,用左右包抄的奇兵,一举杀掉了十几万匈奴骑兵,破灭东胡林胡,使之以后的十几年中,不敢南下牧马,弯弓报怨。用计多年,一战成功。后来秦灭赵时,赵用李牧为将,抵挡秦军,秦用反间计,赵王中计,暗中杀掉李牧,自毁长城,赵国也随之灭亡。
从李牧的实例中,我们做如此下分析:
首先,李牧不能固主上之心,先前被撤职,使破灭林胡的大计被推迟了几年。后更遭谗被杀,令人慨叹。
其次,李牧能得士卒之心。他日日无功而犒劳士卒,就是为有朝一日,拼死一战,而士卒无功而受赏,皆思一战。而且,自己表面上的软弱,,更加激励起士卒决一死战的决心。
再次,李牧是智勇双全的将领,他在对付匈奴中,采用的计策是示敌以弱,骄敌之心,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为实现这一计谋,李牧宁愿自己多年背上软弱无能的名声,始终如一,毫不动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示敌以弱中,自己的军队也没受到损失,而且他的预防,他的练兵,都为最后毕其功于一役做了最后的准备。
从李牧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良将,可谓是难上加难啊。
“
留得子胥豪气在,十年归报楚王仇”的伍子胥自杀了,尸体被装于皮袋,浮于江上;为秦统一建下不世功勋的武安君白起,由于应侯的谗言,被赐自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刎乌江,尸体被争功之人四分五裂;“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被谋杀了,诛灭三族。上天亡我、英雄末路也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罢,他们的结局虽令人扼腕叹息,他们的功业却令人津津乐道,他们的英雄之气令人高山仰止,足矣足矣。
远去了刀光剑影,黯淡了烽火边城,历史的天空留下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