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标签:
2015高考备考议论文审题立意名言类 |
分类: 作文技巧 |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单一名言审题立意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明确话题。在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第二步:抓关键词。欣赏他人、欣赏自己,尽量不要将“欣赏”换成其他词。
第三步:理清关系。要注意分析“欣赏他人”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名牌学校”,也就意味着“当自己比他人出色的时候”;而同样,“欣赏自己”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三四流学校”,也就是说“当自己不如他人的时候”。这个关系理清楚了,对于我们准确立意十分关键。
第四步:准确立意。结合上述的分析,再整理一下语言,可以立意为:人在高处时,我们需要欣赏他人;人在低处时,我们需要欣赏自己。也可以从两句中任选一句来立意。
例2:2010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步:明确话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美,人生的意义
第二步:抓关键词。光明和阴影
第四步:准确立意。综合上述分析,本材料可以立意为:人生既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都要去经历,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
同类练习:
1、中国长安集团的总裁,在接受《东方之子》采访的时候说,一个企业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他曾经的成功。做企业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但第二次却不容易,第三第四次更难,原因是不能归零。正如一部电视剧有句道白:“生活就是不断的重新再来。”但重新开始,一切归零,对于成功者尤其不易。
对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请写一篇文章来表达。
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多则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
例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求同法:这三句名言,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收集材料。由此我们可以从收集材料的重要性角度立意。一般这类材料与单一名言材料比较相似,审题难度不大,不做赘述。
例4: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首先,我们还是可以按照单一名言的审题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求异法。
第一步:明确话题:这两则材料讨论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要向他人问路的问题。路应该是一个比喻。
第二步:弄清喻意:路应该指的是人生之路,问路应该指的是听取他人的建议。
第三步:求异法。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首先我们抓住其中一则进行立意,这样就可以有两个角度:1、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2、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少走弯路。接着,我们还可以抓住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对比中得到启发。这两则材料,对于人生道路,一个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一个强调要虚心求教,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有第3个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同类练习: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中国诗人汪国真说:“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以上两句寓有深意的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的意蕴,把握住诗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具体做法是:
1.读懂诗歌,分析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象征的本体),依据标题分析意象的主次,选准角度。
2.分析重点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3.理清材料内在、外在关系(对比、互补、原因等),整体阅读,准确立意。
例5:《珍 珠》
蚌壳里的夜,有多长/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
例6: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下自己的立意。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第一步:分析意向。从标题看,讨论的是错觉。主要意向有“此岸”和“彼岸”,这里应该比喻的是不同的人。
第二步:把握情感。诗歌中“此岸”认为欢乐在对岸,而对岸的“彼岸”又认为幸福在“此岸”。对于这种现象,作者在标题中用“错觉”来评价,那么应该是否定的态度。
第三步:理清关系。从原因的角度,为什么“此岸”和“彼岸”会有这样的错觉呢?“此岸”和“彼岸”错在什么地方?原因在于没有关注身边的幸福,不懂得珍惜。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立意的角度——1、幸福就在自己身边,要善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相信自己。2、正确看待自己,珍惜拥有。
同类练习:
4、 沙
苗得雨
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而作为材料作文素材的漫画大多属于讽刺性的漫画,是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进行讽刺或批判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概括漫画内容;第二步:分析漫画寓意。第三步,思考正确做法。
第一步:概括漫画内容:一个小孩子正在树下读书,他的父亲爬到了大树上,他的母亲把满满一筐苹果递到他父亲的手下边,父亲把一粒一粒苹果砸向儿子的脑袋,心中想到:不信把儿子砸不成牛顿第二。儿子被砸的哇哇乱叫。
第二步:分析漫画寓意:漫画应该讽刺了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不顾孩子实际强加式的教育。
第三步:正确做法:教育孩子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按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不要强加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