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文名师谈高考微写作
(2014-05-10 11:14:57)
标签:
2014高考备考教育 |
分类: 题型答题技巧 |
微作文应抓住题目关键词和所设情景防跑题
答:写自己熟悉的吧,可能会踏实一点。
问:微作文有时候有真情实感了,但就是容易写成白话,没什么表现手法,不出彩,该怎么办?
答:白话就白话,大作家写的文字还白话呢,白话并不是没有真情实感。
答:应该是有感而发,同情共理,设身处地,
问:微写作中思维层次如何体现?
答:微写作的思维层次可以从段落的结构、脉络来体现。按照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等顺序体现思维的层层深入。在许多题目阐述理由时,经常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微写作中,有些语言要求高,有些语言却很平庸,对语言要求是否由类型而定?
答:问题很好。处理具体事务的,比如劝阻吸烟,就应该平易、得体,表达情感志趣类的,如给居所取名字,就可以生动一些,如果有个性,就更好。
问:微写作与大作文是不是相通的?写作思路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只是字数少点?
问:最基本的要求是把事说清楚,然后呢?按题目要求把事说清楚能不能得高分?微写作还要考察什么能力?
答:首先要合乎题目要求。写清楚的基础上,如果还能做到语言精练得体,层次分明,自然分数会更好。
问:回答评论性问题时,几点理由是并列在同一层次说清楚,还是层层深入,挖掘原因背后的原因?理由的范围是不是从小到大,从个人到社会,从当下到历史更有层次?
答:评论性微写作最好是针对一点进行评论,阐述理由时最好是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如果能透过现象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更能够使理由阐释得充分。理由的范围可以是从小到大,从个人到社会,从当下到历史,但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问:回答建议性问题时,需不需对被建议者诚恳地进行说服以让他接受?能不能对被建议者提出要求与期望?
答:提出建议当然是为了让对方接受,为了达到让对方接受的目的,也应该注意语言的得体。当然,建议的内容最好集中一点,不要面面俱到。集中一点容易阐释清楚。建议类题目是要提出要求和期望的。
问:倡议类语段怎样体现语言得体和格式要求?不同种类的倡议如何把握内容的重点?
答:倡议类的微写作,要注意倡议者及写作对象的不同身份,选择更加得体的表达,力求突出体现不同题目的不同要求。
问:微写作语言如何得体?如何注意讲话对象?
答:注意场合,注意对象,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说透,理正自然词严。
问:对于描写场景的微写作,需要把情景或心理描写也写上吗?一定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吗?如果只用一种会不会显得内容单薄?
答:针对不同题目,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像天安门升旗场景的描写,就要很明确地体现出观众的心理;像成人仪式场景的描写,可以通过现场学生、家长、老师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是为了使描写更生动形象,要体现题目的各种要求。
问:微写作答题时能比较非主流,如用一些日常口语或俏皮话来增加文章趣味性吗?
答:口语和俏皮话的使用,要针对不同题目使用。使用恰当可以体现作者的个性,是微写作提倡的。当然,不可滥用。有的题目,如天安门升旗场景的描写,如吴起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些题目就不太适合用口语和俏皮话。
问:在写有场景描写时,有什么答题要点?应注意什么?答题思路什么比较好?是更注意语言还是有无写到象征意义?
答:场景描写要注意大的场面、环境及人物活动等关键之处。要有较清晰的答题思路,如天安门升旗场景的描写,教师办公室的描写,成人仪式会场的描写,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不同场面、人物的动作、神态,特别是细节描写,体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会为微写作增色。
问:微写作标准中的“有新意”怎么做到?
答:有的题目不容易写出新意,如处理具体事务的,有的题目就容易写出个性、新意,如交流情感志趣的,如给居所取名字。
问:老师,微作文感觉不容易跑题,字数也有限制,所以它能拉开分么?如果会拉开分的话,一般会是怎样的情况?
答:微写作是可以拉开分数的。从审题到写作,才内容到语言,都是可以体现出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如果你是一个语文素养深厚的孩子,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问:老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审题,才不会离题偏题?
答:审题时应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并注意本题所属的类型,针对这种类型作答。同时要注意微写作的考查重点是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所设的情景,做到以上两点,就更容易贴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