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北京西城高三语文一模考试预测

(2014-03-28 21:18:41)
标签:

2014高考

备考

教育

   一模考试格局试卷结构在形式上符合考试说明对2014年高考的语文试题的要求。不是2014年高考语文的赋分方式。分数稍微有一些变动。一卷40分,前8到题目和原来一样,9题和期末一样,文言文主观题目,加了一个延伸题目,12分。二卷110分,断句5默写8 诗歌鉴赏加2分10分。注重的事题型、考点、能力点。
基础知识
模仿闻一多那个材料,一篇阅读5个试题。材料和题目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原来没有材料也可以做好试题。考试说明中5、6题。要在语境中运用。在考点上要让材料和试题建立联系。多音字,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侧重音形、近义词、成语使用、语序排列、俗语和对联,强化这一点。不容易把握俗语的考点,因为许多这些学生不熟悉。语境要有用。语序题目,不影响其他题目的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1 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乱七八糟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以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 ① 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坦直地接受这份C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已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神秘莫测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摇着极其 ② 的腔调,念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的,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③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掸其烦地向注册科交涉把上午的功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意兴阑珊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他的新南院住宅。 
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粲然 迂缓     B.蔼然 迂缓    C.蔼然 和缓    D.粲然 和缓
参考答案:
B  【说明】考查考生辨析、运用词语的能力。
 8.文中黑体字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慢条斯理 B.神秘莫测 C.不惮其烦 D.意兴阑珊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熟语的能力。 
9.将下列诗句填人文中横线③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同向春风各自愁
参考答案:
A  【说明】考查考生修辞手法运用、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闻一多是现代著名作家,也是坚定的民主战士,代表作有小说《红烛》 等。
B.《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合集,屈原的《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C.“劝君更尽一杯洒”出自《送元二使安西》,其下句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D.“月出皎兮”的四字句是《诗经》中的典型句式,其中“兮”字为语助词。
参考答案:
A  【说明】考查考生了解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基本常识的程度和能力。
11.下列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是
A.道士 B.绅士 C.名士 D.烈士
参考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对联:一类,简单的对仗;对内容理解,考察内涵、特点、使用的场合领域。不局限于一种知识的考察。强化题干的审题。
文言文阅读
12分,把延伸题放在这里,断句,要有理解,特别明显整句结构不突出,有一定理解的断句子不明显。
材料是史传文学。第一题是实词虚词结合考察。第二题是理解翻译,关键是读懂文言文。第三是主旨提炼和概括关键信息。第四是延伸题目,运用,观点,人物评价,内外结合考察,联系文本结合实际。第五,断句,整句子的划分不明显,运用诗论文论,倒扣分,有把握才断句。先整体把握,能够断句字就断,没有把握不要随便断句字。不求甚解。
古诗词默写
四假一真,要求语境,要有作者、出处、前后句子。
诗词鉴赏
5选2题目,对诗歌整体把握。文论,参考 红梅  以后诗歌和文言文可能结合考察。要有比对,诗文比对。
( 2004年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红  
作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存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参考答案:
C  【说明】 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休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参考答案:
 A  【说明】考查考生赏析古代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30 】( 20 0年第13题) 阅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回答问题:    林通《梅花》诗云,“疏影横奸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香”,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云,“认桃无绿叶,辫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 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与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 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对梅花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小阅读13分
链接题,参考2013试题
大阅读
散文阅读14分。题型和往年基本一致。选择题变化不大。有概括内容。主旨题目提炼有一点难度。
微写作
10分,表明观点,阐释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
参考几类微写作:根据命题方向,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比如通知、邀请函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应用文都在考查范围内。高考作文调整也是对2016年高考语文总分值上调为180分的铺垫。
大作文
大作文50分,命题作文。解题很关键。把题目核材料结合。让学生学会审题,扣题写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