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户外活动总结

分类: 总结 |
自然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化、游戏化、自主性强的课程形式被广大学前教育者所接受和推广。我园逐步将区域活动作为串联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一条主线,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户外环境和场地资源,以混龄的形式进行活动的组织,在推进教育活动有效性、提高活动质量的过程中做出一个新的探索。
关键词:生发与建构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需要帮助孩子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园坚持以“自然的田,自在的园”为办园理念,以“慢慢成长、个个精彩”为育人宗旨,充分体现出全园教师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回归生命教育”的执着追求。
户外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场所,有着教室里没有的活动空间,户外活动有着教室里往往没有的那份欢快与自由,还有更多的社会互动、语言表达、情感释放、身体发展等机会,因此,户外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都是以同年龄、甚至同一班级开展的。活动中伙伴单一,形式呆板,活动范围狭小,这就造成教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大范围互动不够、孩子对户外活动兴趣持续不久的现象,从而影响到锻炼的效果,达不到活动的目的。为此结合我园办园理念,以及借助混龄教育理论的支撑,我园尝试开展了户外混龄活动即“晨间自由时光”。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大家庭式的学习、生活与活动环境,将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成长有途径——户外混龄活动的生发与建构
(一)开发活动场地,科学创设区域
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也是开展户外活动的基本保障。我园为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9700,建筑面积9705,绿化面积3447,户外活动场地3019。首先,老师们对全园的活动场地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继而充分挖掘各种不同场地的优势,依据指南对儿童的发展要求,以及儿童的游戏需求,我们将全园的户外环境科学规划成17个户外活动区域。在设置这些区域时我们考虑到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既有活动量大的,也有活动量小的;既有发展孩子基本动作的,又有锻炼孩子综合身体素质的。
(1)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我们设置有触跳区、平衡区、钻爬区、投掷区。
(2)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我们设置有小车区、篮球区、足球区、综合区。
(3)根据我园的地形位置,我们设置有沙水区、野战区、种植区等。
(二)合理投放材料,物化活动目标
教师根据每个区域的活动特点以及发展目标,在活动区内投放数量充足、种类多样、层次鲜明的活动材料。如跑跳区,投放了羊角球、跳跳球、跳绳、纵跳触物玩具等;小车区投放了扭扭车、滑轮小汽车、高矮不同的小三轮车等,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材料活动。由于是混龄活动,还必须要兼顾到孩子们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为此,我们在各个活动区创设了有利于促进不同水平的孩子发展的游戏情境和活动材料。如平衡区,投放了高矮、宽窄以及材质不同的平衡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从而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在户外混龄活动中,只有最大限度地将活动的规则和目标物化在材料中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在区域的设置时就设计了不同的标记、符号给孩子们提示和引导。如小车区:画上“车道”、“人行横道”,提供“停车场”、“安全警告”等,孩子们便可以在游戏中“自由”、“自主”地按规则进行游戏,无需教师过多的干预。
二、方法有创新——户外混龄活动的丰富与完善
(一)定时开展,建立常态机制
每天我们都以固定音乐为基本信号,给孩子们活动开展的不同环节有明确的提示,例如:做计划、进场、摆放器械、游戏、收纳器械、退场等。这些音乐信号都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琢磨,真正意义上起到了音乐信号的功用。例如进退场时的音乐,首先我们和孩子们商量,选取了音乐节奏欢快,受大多数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小跳蛙》为进场音乐,选取了舒缓的《虫儿飞》为收纳器械的音乐。实施几天后我们发现,进场音乐效果很好,不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参加活动的情绪,而且歌词朗朗上口,孩子们进场时都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但是游戏结束时的音乐信号《虫儿飞》效果却不理想,这首歌比较舒缓,不能很好地起到提醒孩子们收纳器械的作用,于是我们组织孩子们讨论,最终选取了与进场音乐一样的《小跳蛙》。这样一来音乐信号明确,能够更好地起到提醒作用。
2.随处可见的笑脸老师
每天在户外混龄活动开展的这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全员所有教职员工都佩戴不同颜色的笑脸牌,出现在活动的各个区域中各尽其职。
【红色笑脸牌】红色笑脸教师是活动区域创设者,每天每个区域中都有2—3名佩戴红色笑脸牌的教师为孩子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与服务。
【绿色笑脸牌】所有的行政后勤教辅岗位上的领导、教师也都会按时出现在户外活动场地中,他们佩戴的是绿色笑脸牌,为孩子们提供巡回走动式服务。有的重点负责观察孩子的活动,拍摄有意义的画面,为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环节提供依据;还有一部分教师负责关注孩子们的活动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还带着审视的眼光进行记录与反馈,以便更好地完善区域活动的内容。
【黄色笑脸牌】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在孩子们活动区域的还有我园2名专业的保健医生,他们佩戴黄色笑脸牌,并随身携带急救医药箱,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孩子们擦伤、碰伤等一些安全意外事故。为孩子活动时的安全问题保驾护航。
(二)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多方面发展
1.自由选择,激发活动兴趣
在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只担任某一个活动区域的服务与支持者,孩子们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想要游戏的区域,以及想要游戏的伙伴。为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我们还采用制定计划、跟踪观察、回顾评价等形式,保证孩子活动的质量,促进基本动作获得发展。
2.以大带小,培养责任心与爱心
3.以强带弱,增强合作与创新意识
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形状、重量、大小,不同玩法的材料,鼓励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让他们一起去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共同协商游戏的情节与规则,在协商的过程中提醒和音带孩子们采用“以强带弱”的方法,即让较小年龄层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大孩子的游戏方式、游戏组织、游戏过程,激发他们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兴趣,提高他们游戏的质量。
三、
(一)计划让游戏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计划在幼儿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孩子们的引导,而是通过制定计划的形式,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游戏、坚持游戏、感受游戏的重要方法。
1.尊重差异——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多种计划形式及表现
【小班】小班的孩子们以游戏化为主、绘画表达能力有限,纸面计划对于他们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和孩子们商量约定好,每天进入区域前,可以到老师身边悄悄地告诉老师自己决定去玩的地方;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商量好,再开展游戏。在孩子们做口头计划的同时,我们关注孩子的游戏内容,并根据事先对他们的观察,了解其真正需要。如,有的孩子已经能够有自己游戏前的思考与想法,他们有准备地告诉我:“今天会去沙水王国挖宝藏”“今天会在种植区照顾蔬菜宝宝”......针对这些幼儿的计划,我们在提问时可以帮助他们把计划做的更具体,来支持他们的游戏。
【中大班】中大班的孩子我们不规定计划的而形式,而是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计划。开始,大多数孩子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在纸上画计划。慢慢地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孩子们的计划大致有三种形式:个人计划、同伴计划、小组计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能片面地去看孩子们不同计划形式的选用,同样一种计划形式,孩子们的思考和游戏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同样是同伴计划,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是两人是好朋友,能够商量着共同进行活动;有的是其中一个人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想法,请求同伴帮助完成自己的想法。
2.转变理念——不把计划当成按时按点的强迫工作
无论是什么形式开展计划,计划作为支持孩子游戏的一种方法,不一定是每天每次必须去做的。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是阶段性的。有的时候孩子对某个区域或者材料很感兴趣时,就会有强烈的计划欲望;也有的时候,孩子可能处于观察和选择的阶段,不能把计划当成按时按点的强迫工作。但是计划性是孩子们游戏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孩子们每天的活动中,关注他们计划性的培养,这可以为幼儿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此发展他们的学习品质。
(二)评价为游戏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大家逐步认识到评价对于有效保障户外混龄区域活动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作用,经过学习、思考、研讨,从提升教师思想认识入手,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逐步打开了局面,也梳理出了一些对活动评价的思考和经验。
【评价内容】评价活动的内容紧紧围绕户外混龄活动实施的总体目标,结合五大方面的评价指标来进行细化,形成具体化的评价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指引每个孩子的活动行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的具体表现:“今天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为什么这样玩”,结合《指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具体教育目标和建议,还应该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目标灵活地调整。
【评价方式】我们可以询问孩子“玩了什么”、“和谁一起玩的”、“玩的感觉怎么样”,从而评价出孩子的游戏情况、社会交往与互动情况。更好地引导孩子更加明确自己的选择和参与活动的目的,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同时也是帮助教师自身了解孩子的游戏情况,身体发展情况,更好地解读孩子行动背后的动机,从而更及时、更恰当地开展和调整区域材料的投放、游戏情境的创设。
四、事后有回顾——户外混龄活动的自我审视
回顾本次户外混龄区域活动,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中散发出的童话般的诗意。虽然认识到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是孩子们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研究者,但要放弃权威,退到游戏幕后,做孩子们自主游戏的“旁观者”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们努力倡导做幼儿活动中的“隐形人”,学会时刻提醒自己:
1.“孩子站在最中央”。理念上教师已经从台前走到幕后,行动上还需要坚持隐性指导的原则,通过材料投放、环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间接地进行指导。
2.“睁大眼睛,闭紧嘴巴”。在户外自由活动中,教师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观察孩子的行为,记所负责区域中孩子们的表现,了解孩子的特点,解读孩子的成长,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不急于提供支持与帮助,学会放手、学会观察、学会等待......
带着一颗不急不躁的心,期待每一个孩子慢慢成长、个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