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啸天《将进茶》评说   王述尧

(2014-08-26 11:29:20)
标签:

情感

分类: 诗歌评论

 说明:此文稍稍冗长,但是对于我们广大网民真正了解周啸天的《欣托居歌诗》和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不无裨益。观一叶而知秋,尝一梨而知味。希望网友能够耐心浏览一遍。期待诸位网友的批评指正。

 

 周啸天《将进茶》评说   王述尧

 

 

周啸天教授以其《欣托居歌诗》一举拿下鲁奖,但他的作品却遭到网民的普遍质疑。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何晶采访时,周啸天教授认为网上的读者鉴赏他的作品只是“摘句”,未能窥见他的“全豹”。他引用鲁迅的话说:有一样最能引读者于迷途的,是摘句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参看《对话周啸天——“人骂之,一笑”》)为了尊重周教授的意见,我们想鉴赏他的几篇代表作,以便让广大网民来管窥其“全豹”。

既然是拿来作为全书的名号,相信《将进茶》在其诗集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先来鉴赏他的《将进茶》,以明《欣托居歌诗》的眼眸

为了方便和明晰起见,我们根据诗意,把《将进茶》分为五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

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

开篇提到将进茶,其理由是识趣,不要自寻烦恼,不要和无常的世事计较。此种情味大约也是本诗要表达的要义吧。

但这四句诗歌的情味无非是老庄和佛教清静无为思想的翻版,毫无新意。而且,在这个硕鼠恣肆的时代,让我们感悟世事的无常,不要烦恼,识趣喝茶,这又是一种什么情调呢?人生积极的意义又何在呢?

不过从诗歌的角度来看,这四句诗气脉还是流畅的。

其次,请看第二部分:

世人对酒如对仇,莫能席间得自由。

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怀耿耿骨在喉。

我亦请君侧耳听,愿为诸公一放讴:

诗有别材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

灵均独醒能行吟,醉翁意在与民游。

    作者接下来却并不写茶,正所谓斗折蛇行,荡开一笔,开始写酒。洋洋洒洒,写了十句,占了整个篇幅的近三分之一。

    开句谓世人仇恨酒,在席间不自由。推想诗意,作者大约是认为酒限制了人的自由。我们很难跟上作者的思维,酒怎么让人不自由了呢?然而接下来,作者对于酒的仇恨不见了,突然表现出对于酒的好感。“不信能诗不能酒”,意思是说:能诗者,亦能酒也。而且还骨鲠在喉,对于自己的诗酒颇为自负。然而作者让我们提起耳朵后,接着说诗非关酒,是别有才具。这等于否定了前面对于酒的肯定。但作者随后又笔锋急转直下——“酒有别趣非关愁”,这等于又在肯定酒的价值。在八句诗歌里,作者的情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能够追得上?接下来一联应该就是酒的别趣了吧?不过,欧阳修沉醉固然是酒的别趣,但屈原独醒和酒有什么关系呢?

    诗歌不但要表达某种情感,但必须用逻辑把情感统一起来。作者这十句诗歌,情感极为混乱,没有起码的逻辑连接,情感任意东西,形同浮萍,没有根蒂。

     但是作者的题目是将进茶”,而非“将进酒”,虽然这也许是作者摇曳笔锋,以此作为将进茶的衬笔,然而我们根本看不出这十句和整体的诗歌有什么关联,只是讲酒有别趣而已,姑且不论此段别趣是如何的别扭和恍惚。

再次,请看第三部分:

茶亦醉人不乱性,体己同上九天楼。

宁红婺绿紫砂壶,龙井雀舌绿玉斗。

紫砂壶内天地宽,绿玉斗非君家有。

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

    抖开包袱,应该进入正题了吧?果然,作者下笔即谓:“茶亦醉人不乱性”。可谓高唱入云,把茶的美妙提到高八度:不但醉人,而且不乱性。但作者在赞扬茶的同时,却无意中贬低了酒,也就是,酒醉人乱性。然而作者大约忘记了前面的酒有别趣,难道这别趣就是“乱性”吗?难道作者洋洋洒洒的十句诗是表达酒的乱性吗?非也。作者明明是说:“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怀耿耿骨在喉。”对酒充满了跃跃欲试之情,岂能谓酒“乱性”?作者明明说:“醉翁意在与民游”,难道欧阳修醉后“乱性”了吗?一句“茶亦醉人不乱性”虽然高度赞扬了茶的雅趣,但却使诗歌前后失据,使自己精心打造的包袱变成了累赘。

     闲话休提,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的茶趣,看看作者如何来描写茶的醉人而不乱性吧。作者接着写到:“宁红婺绿紫砂壶,龙井雀舌绿玉斗。紫砂壶内天地宽,绿玉斗非君家有。”介绍茶叶、茶壶,除了“紫砂壶内天地宽”外,仅仅是罗列,并没有给我们展现出茶的的什么“别趣”。倒是“绿玉斗”,据精通《红楼梦》的王蒙介绍,那是大观园里贵族用的,绝非普通百姓所能目睹,想来作者是进入了一家相当豪华讲究的茶楼吧?罗列已毕,接下来作者该如何运笔呢?请看:“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对此精美的茶具,上等的好茶,本来该有个漂亮的亮相吧?然而作者的佳境竟然只是一个初吻,而且清香是在二开后。看完这个亮相,诸位群公觉得如何呢?是否闻道了某种油腻的味道?不错,这一联油气十足,直白无味的文字,实在是愧对一壶好茶。如果茶的别趣就是一个“初吻”,一个“二开”,那实在太跌读者的眼境了。然而作者并非等闲之辈,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好戏还在后头呢。

复次,请看第四部分:

遥想坡仙漫思茶,渴来得句趣味佳。

妙公垂手明似玉,宣得茶道人如花。

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

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

果然,作者不愧是精熟古典的学者,自然不能忘记自己的老乡,大文豪苏轼。既然作者对茶的感觉不过就是个“初吻”,那么文豪的感觉如何呢?于是作者写道:“遥想坡仙漫思茶,渴来得句趣味佳。”此联典出苏轼43那年(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浣溪沙五首其五。全词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中国是茶的故乡,历代文人墨客写茶的诗词甚多。苏轼此词是作于徐州农村。当时苏轼口渴难熬,想随便喝点茶解渴,于是就敲农民的门。作者用典由此。但是此典和作者在茶楼上喝茶的情形毫无相似之处。读者细思即明。如果说这就是茶的别趣,实在是太牵强了。但无论如何,这一联还算清新可喜。

我们的思绪一直追随着着作者的开场:“茶亦醉人不乱性”,我们都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表达茶的“醉人”之处,也就是茶的别趣。果然,作者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宗旨,于是就写下了下面的句子:“妙公垂手明似玉,宣得茶道人如花。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妙公”大约就是茶楼的主人吧,想必是一位俊洁之士,不然作者如何写他的手“明似玉”呢?但是这种描写实在不能表现出男性之美,我们的时代与魏晋相去千年,男人的审美趣味不再是象嵇康那样以白为美了。接下来就是如花美人在宣讲茶道。看到这样的美人,作者感慨刘伶为什么不爱惜自己的妻子。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事迹载于《晋书》列传十九。据传记,刘伶相貌丑陋,不听妻子劝告,终日酩酊。曾写过《酒德颂》。我们很难理解“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一联是何用意。从诗句表面来看,作者似乎是在说,刘伶应该爱惜自己如花似玉的妻子,好好生活。但是,刘伶的传记材料根本就没有说他的妻子美貌,而只是写其劝刘伶戒酒。不知作者是从哪里看出来刘伶有一位美貌如花的妻子,还煞有其事地反问刘伶,为什么不怜香惜玉。用典是古典诗歌的传统,恰当的用典无疑会增加诗歌的厚度。然而作者在此处的典故大有杜撰的嫌疑。而且就诗歌的内容来看,此段是在写茶,却莫名其妙地用酒徒刘伶作典,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接下来,作者写道:“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我生”一句,显然是对于上面提到的美女的续写。作者无非想说,面对如花似玉的茶女,我不过是“草木人”,不再动情,只是草木而已。但是作者这种表白真是欲盖弥彰,个中情味当然只有作者自己尝得。难道这就是诗歌的高潮吗?这就是“茶亦醉人不乱性”吗?据此联诗歌,我们真怀疑作者所谓的“醉人”并非是茶,而是那位如花的美人,所谓的“不乱性”,实在只是说自己如“草木人”,面对美人坐怀不乱。如果是那样,这首诗歌的主旨,便和茶趣相去甚远。下句“古称开门七件事”中的所谓“开门七件事”,是指“柴、米、油、盐、酒、酱、醋、茶”。从“草木人”突然转到“七件事”,不但诗情怪异,而且缺乏诗味。本来,作者应该从美女转换到真正的茶趣,让我们感觉到真正的古代茶文化的魅力,并由此提高此作的诗境。突然冒出一句“古称开门七件事”,作者之诗思真非常人可及。

    第五部分,也就是最后一联:

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诸公”一句实在令人费解,“诸公休恃”和“无尽藏”皆不知何谓。苏轼《前赤壁赋》有句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的“无尽藏”是指“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不知作者的“无尽藏”究竟是什么?不知诗中的“诸公”是否明白这“无尽藏”是什么?不过根据“珍重青山共绿水”,这“无尽藏”似乎和青山绿水有着某种关联?但问题是,在前句中,作者警告诸公“休”,也就是说,你们大家不要依靠着这“无尽藏”,这样一来,“无尽藏”就成了一个迷藏。

古典诗歌的结句自然应该是余韵袅袅,然而作者在此却和我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著名作家王蒙评论此诗谓:“这里有一种平常心,写平常事,而平常人平常诗中出现了趣味,出现了善良,出现了生机,出现了至乐至工至和,在充满戾气的现代世界上,这实在是难得的和谐之音。”(《读来甚觉畅快——谈周啸天的传统体诗词》见周啸天新浪博客)

不知读者朋友是否读出来其中的“平常心”、“善良”和“和谐之音”。

     在评论周啸天的《洗脚歌》与《人妖》时,王蒙认为他的古典诗词:“第一他写得古色古香,幽凝典雅,第二他写得新奇时尚,与时俱进;第三他写得活泼生动,快乐阳光;第四他写得与众不同,自立门户;第五他写得衔接传统,天衣无缝。”(同上)

  读者从《将进茶》中是否觉出什么“典雅”,对否看出“衔接传统,天衣无缝”?反正我是没有看出来。
  周啸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对于当代诗词,我主张三条,一曰书写当下,二曰衔接传统,三曰诗风独到。有了书写当下、衔接传统这两条,允称小好;加上诗风独到这一条,堪称大好。”(《对话周啸天—— 人骂之,一笑”》)读完此诗后 ,诸公认为周教授做到了吗?

 

附录:《将进茶》原诗: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

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

 

世人对酒如对仇,莫能席间得自由。

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怀耿耿骨在喉。

我亦请君侧耳听,愿为诸公一放讴:

诗有别材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

灵均独醒能行吟,醉翁意在与民游。

 

茶亦醉人不乱性,体己同上九天楼。

宁红婺绿紫砂壶,龙井雀舌绿玉斗。

紫砂壶内天地宽,绿玉斗非君家有。

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

 

遥想坡仙漫思茶,渴来得句趣味佳。

妙公垂手明似玉,宣得茶道人如花。

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 

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

 

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2014819日草 25日修改 南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