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篇  伟大的孤独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鉴赏  王述尧

(2013-05-23 19:55:20)
分类: 诗歌评论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本集不载,见于《陈子昂集》附录卢藏用《陈氏别传》。载于《全唐诗》巻83和《全唐诗录》5。)

关于此诗之主旨,学者一致认为是“怀才不遇”,( 参看王运熙《登幽州台歌》赏析。载于《唐诗鉴赏辞典》第46页(上海辞出版社,1983年版)。研究《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论文近60篇,亦多从怀才不遇、宇宙意识等方面立论。(参看中国知网)本人《陈氏别传》及相关材料,认为此诗乃是用来评论自己登上幽州台所写的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的,表现出对自己这组诗歌艺术精神的高度自信和期许以及对于自己前组诗歌中表现出的怀才不遇和沉沦下列的深切同情,而非单纯“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作者在诗歌当中确实表现出一种“伟大之孤独感”(李泽厚语),但这种孤独是基于自己的作品没有知音而发出的。(参看拙文《何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别解》(未刊稿)

为了准确理解此诗,我们可以参读他的《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巳矣,驱马复归来。”(《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其二,《陈拾遗集》巻2。)此诗可为本诗之注脚和补充说明。但本诗具有更深刻的体验,显现出一种博大的情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实乃作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亦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从陈子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他也足以当此。但作者也仿佛落在时代的“夹缝中”,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两句,和张若虚之“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相比,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但张诗、李诗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而陈诗表现出更多的是灵魂的波动和激越。此诗之节奏尤可注意:“之”、“而”是急促的心灵中一种舒缓的节奏,“者”(读为“zha”)、“下”,发音乃有狂呼之感。

为了更好地感悟此诗,我们还可参读王维的《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为后联“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之本。句中之妙处还推“昔人”,此“昔人”者,内蕴丰富,不但包括古人,亦将包括作者本人(作者亦将化为“昔人”),句中亦含“俛仰之间已为陈迹”之叹。王维之“古人”不过就是此处(孟城坳)所居之人,也许很富贵,但并未留名。至于“来者”,则就不知何许人也。其实王维并不关注“昔人”,也不关注“来者”,只是表达一种溟化古今之超脱而已,实亦是佛家之境。而陈子昂对“古人”和“来者”却有着相当的关注,并以此表现内心之巨大的孤独感。子昂自己也很难洒脱,看到他涕泪满面的样子,我们到真能感觉到他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同情一个时代伟人的悲哀,但同时我们也觉出王维的洒脱和轻松。

附录:此文成后,拜读了复旦陈尚君老师的《唐诗凭什么排名》的一段文字(《东方早报》2012-02-19),录在下面,以资参考: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没有入榜,最让网友震怒。王兆鹏揭示的材料是唐、宋、明二十二种选本都没有提到它,清代只有两种选本有收,走红完全是最近一百年的事,因而数据偏低。我则要指出,这首诗在陈子昂友人卢藏用为他编的《陈伯玉文集》中是没有的,文本来源最早是卢藏用记述其事迹而写的《陈氏别传》,说陈进谏不被采纳,“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之知也。”陈子昂在幽州作过一组诗,题目是《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序称“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当时卢在终南隐居,不在陈身边,他如何知道陈流涕所歌?如果有此歌,又为何不编入文集?今人已经揭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二句,是南朝宋孝武帝读到谢庄《月赋》时感慨的原话,见孟啓《本事诗》。后两句则是屈原《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心愁凄而增悲”两句的改写,类似的感慨在《蓟丘览古》这组诗里也有表述。我比较倾向认为此诗是卢藏用根据陈寄诗的大意,根据前人的旧句所作之改写。可以明确作结论的是,这首诗的题目出自明代杨慎的手笔,见《丹铅总录》卷二一。感士不遇是古今文人的共命,这几句集中概括了这一痛苦和孤独,因而流传,是不是陈子昂所作,并不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