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在传媒圈有两种思潮,悲观主义者认为,在新媒体大潮的冲击下,电视媒体日趋衰退;乐观主义者认为,电视的传播价值被严重低估,借助新媒体的二次引爆,其实能够活得更好……很多研究者认为,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灵活多变,但是杂乱无章,缺乏一个源点,缺乏初始的推动力,而电视则天然具有这样的优势。很多大事件,大活动,都是源于电视屏幕,然后弥漫开来,扩散到网下的,如果结合好,未必不能焕发第二春。
两种思潮都有自己的道理,谁对谁错自有时间检验,无需我们操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视传播价值被低估是切实存在的,一方面是电视节目或剧的点播和回看,一方面是网络的二次传播,包括完整视频和段视频、片段等等,都没有归入到电视传播的价值中来,一方面是技术手段的不完善,这种传播价值很难量化,另一方面是广告主故意的视而不见,毕竟算上这块的话,要额外加钱的。于是就拖了下来。
随着统计方法的发展,csm也做了不少探索,起码这个时移收视做出来了,跨屏收视好像也做得差不多了,前几天《收视中国》介绍了这一块,全文转载以飨观众,欢迎相关同行探讨,吃瓜群众说我看热闹就好了,难道还有我什么事儿么?其实有的,以后你用智能电视点播回看你家爱豆的节目和剧时,就会贡献收视率了,兴奋么?
观众收看直播节目与点播、回看节目的全天时段走势大体相一致,夜晚和凌晨收视较低,中午与晚间时段呈现2个收视高峰。而不同点在于时移收视高峰与直播收视相比稍滞后。
- 时移收视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各地时移收视水平参差不齐
2016年1至8月期间,4岁及以上所有电视人口中,平均每天约有63%的观众发生了收视行为,其中发生时移收视的观众仅占到了6%,拥有回看设备的家庭户中,每天发生时移收视的观众占到13%,每人每天收看电视直播168分钟,主动点播、回看电视节目5分钟,时移收视与直播收视率比例平均为2.8%,上海和北京较高,分别达到6%和4%。
在所有观众中,平均每周发生时移收视的观众占16%,拥有回看设备的观众时移观众达到35%;2016年1至8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地时移人均收视时长都有了显著增长,但各地水平差异较大,随着回看设备的普及,互动服务的进一步提供,时移收视具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 时移收视高峰滞后于直播深夜及凌晨节目时移收视增量明显
观众收看直播节目与点播、回看节目的全天时段走势大体相一致,夜晚和凌晨收视较低,中午与晚间时段呈现2个收视高峰;不同的是,时移收视高峰与直播收视相比滞后一些,晚间直播收视高峰出现在20:30-21:00时段,此时观众更愿意选择收看电视台播出的直播栏目,这与常年的收视习惯一致,当晚间黄金时段的直播节目过后,观众才会选择点播、回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
观察全天节目时移的特点可以看到,每天晚间的新闻联播结束后的19:30-20:10时段以及20:35-21:15时段是观众主要回看的节目时段,此期间主要播出的是各大卫视晚间播出的2集电视剧,由于通常回看节目时会跳过其中的广告部分,因此图中可以明显的观察到两集电视剧中的广告时段时移收视瞬间降低,而直播曲线则仍然保持高位,这也与时移主动选择节目内容的行为特点相一致。
此后的21:20-23:00的时段也是观众主要回看的节目时段,各大综艺节目常在这个时段播出,带动了此时段节目的时移收视。从全天节目时移收视与直播收视的比值可以看到,晚间23:00到早上7:00,时移收视对直播收视的提升显著,4:23前后比值最高达到23%左右。白天到晚间23:00之间,时移收视对直播收视的提升比例波动不大。深夜及凌晨时段播出的节目通过时移收视进一步提升其总体收视水平。
- 时移收视各周走势与直播收视类似重大体育赛事促进时移收视大增
回看、点播时移收视作为观众整体收视行为的一部分,在一年中随日期变化的走势与直播收视类似。寒假及春节期间直播收视最高,其对应的时移收视也是最高的时期,春节和两会过后的3、4月份,收视逐渐回落,5、6月份平稳保持,今年的奥运对直播收视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其对应的时移收视也随之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周时移收视普遍比去年有较大提升,平均周增幅达到14%。
6月10日至7月10日的法国欧洲杯期间以及8月6日-8月22日的第31届奥运会期间,中央级频道的直播及时移收视明显提升,时移收视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最大周增幅达到78%,对直播收视影响的重要事件,对时移收视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收视中国》(ID:shoushizhongguo)
独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