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家已经不满足于看看电视,消遣一下那么简单了,大家看完节目,还想看看收视率,想知道全国各地的同好有多少,收视率高了,欢欣鼓舞,收视率低了,心情低落。
这种全民关注的盛况,对于电视来说,是好事儿,也不是好事儿。因为观众慢慢发现,有的节目颜值高,明星多,观众反应强烈,怎么收视比不上隔壁家默默无闻的,TM造假,污染,有内幕各种问题来了。
其实,反馈、口碑都是由一些能发声的人来说的,比如名人大咖,比如大V公知,比如意见领袖。这些人有多少有空蹲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真没有。蹲在那里做研究的不算。其实收视率是由沉默的大多数人贡献的,他们缺乏发声的通道,或者他们的声音很难传达出去,田间地头的讨论,大家怎么知道呢?
回归科学话题。
首先要厘清收视率与观众反馈的数据来源。收视率是在目标区域内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选取对电视观众有代表性的样本,对其收视行为进行跟踪调查而得来的数据,它反映的是该目标区域所有电视观众对一档节目的收视情况;而观众反馈,一般来自于观众热线、网络讨论,往往集中在某一些或某一类电视观众上,对全体电视观众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从这个意义上,观众反馈与收视率数值的高低并无严格的相关性。
收视率本身直接反映的是收视行为发生的量的多少,是对观众收视行为的一般性统计。但节目收视率数值的高低不仅仅受到节目质量好坏的影响,还取决于节目类型、播出频道、播出时段、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我们假设观众的反馈代表着观众对节目的满意度,如果将两者联合分析,可能会出现“高收视率低满意度”或者“低收视率高满意度”的矛盾。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节目的实际收视率既受到节目自身质量的影响,也与外在因素如频道、时段、节目类型等密切相关。所以,一档节目的观众反馈多,评价高,满意度高,但其收视率并不是一定高,反之亦然。
业内人士一直说,不能单纯以收视率的高低来评价和衡量节目质量的好坏。要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中,需要科学认识和应用收视率,这是促进节目收视率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收视率与专家打分、满意度等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任何唯收视率论和完全否定收视率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任重道远。
前一篇:《何以萧笙默》的50分城数据
后一篇:又是一年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