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课“快乐三主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2017-06-16 17:46:10)三主五步教学法”中“三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五步”是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巩固提升。通过实践,深知“三主五步教学法”,是在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去做。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分难度,解尊重学生自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物为对象,所产生的潜意识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心绪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求知,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
低年级绘画以儿童画为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我不是一味地采用简单的临摹方法,而是分三个步骤进行:1、临摹,2、临摹+想象,3、独立想象创作。
第二步:分层递进,引发学生自觉兴趣。
自觉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它相对于自发更进了一层,在一定条件下的自觉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被更高的自觉性所代替。
学生绘画就是这样,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不满足于儿童画的创作。因为进入少年,心理上逐渐少了儿童的天真,画出来的东西既缺乏天真稚气而又不太成熟,不太讨人喜欢又往往不被认可,以前画的好的东西看着看着也觉得不顺眼了。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创作的欲望便逐渐淡漠。这个时期,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分层递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绘画知识,学习更多的绘画技法,为学生兴趣转化提供技术支持。
三、整合深入,保持兴趣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走进生活,选题激趣。
1、关注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们倡导“趣味课”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动手实践。选择孩子们人人都乐于动手的趣味美术活动,能够扩大孩子们参与的面,丰富其体验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审美性。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学会审美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
4、教育性。在选择趣味课时,我们还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第二步:制造冲突,问题激趣。
我们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成功的乐趣。
第三步:观察欣赏,目标激趣。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在一个阶段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对于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内趋力,一种前进的动力。我们通过佳作欣赏、榜样示范、名家之路等内容,促使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1、目标是个体的内趋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是被迫的,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通过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激起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欣赏画,去了解生活,去观察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物,以此作为绘画的材料。
2、目标还是个体的动力。欣赏完这一幅作品使读者引起了共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与创作的冲动,欣赏中使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并树立起创作的目标。
第四步:体验创作,活动激趣。
美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这一步在趣味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才能。这样的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我注意体现“六还”,即:还学生以课堂时间;还学生以教室空间;还学生以活动主动权;还学生以探索权利;还学生以创新可能;还学生以个性张扬。
第五步:互相交流,点评激趣。
作品完成,需要展示、需要与他人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很难说谁的作品最好,谁最漂亮,更不能说最漂亮的就是最好的。“你最喜欢哪件绘画作品”的标准是相对的。能够对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教师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评价要尊重和鼓励学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主要是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教师往往打个成绩或者等级了事。
2、发挥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如绘画作品完成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创作过程。通过对自己的作品点评,让他人对作品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印象。
由此可见通过“快乐三主五步教学法”的实践,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激发,想象变得更加丰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