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课题研究
(2019-01-25 11:53:46)分类: 教学理论 |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是通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探寻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理念。
2、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让学生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4、有效地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段: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
第二阶段:积极探索课外阅读的方法,让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第四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改变学生、班级的面貌,让学生在书香班级中快乐成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
(1)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
(4)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2月)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整理、总结出适合中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4)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6月)
(1)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二)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课件等;
2、编写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3、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4、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