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反思

(2018-04-20 10:16:05)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3y9QHszy7jPJcKksf17

高中语文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反思

本周终于可以结束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了。可能是因为中外文学审美传统的差异,许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本书里的一些课文没什么兴趣;再加上高考文学类阅读主要选的是中国小说,所以在讲这册书的时候,往往选讲一部分,草草而过。

今年,我完成这册书的教学共用了30多课时,平均每篇课文2个课时。每篇课文都是按“先学后讲再练”的模式进行的,重自学,轻讲解。

新课的第一节分三步:新课导入及作者介绍5分钟,学生读书10分钟,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思考题30分钟。新课第二节也分为三步:学生思考题完成情况展示5分钟,老师点评总结10分钟,学生巩固练习30分钟。

这六步中,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和学生的巩固练习是关键。

学生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长江作业本同步练习册》中的小说阅读题目,学生做25分钟,改错5分钟。思考题《长江作业本同步练习册》上也有,但学生容易抄答案,并且跟老师讲课意图不能完全吻合,因此我都是自己出的。现将这些思考题整理汇编出来,供各位同仁参考。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桥边的老人》

1、小说开头一段描写有何作用?

2、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是如何塑造的?

3、“我”在文中有何作用?对话中,我多次看卡车,为什么?

4、老人最后两句话“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有什么不同的意味?

《墙上的斑点》

1、墙上的斑点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我”由墙上的斑点想到了哪些事物?

3、与传统小说相比,这篇小说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炮兽》

1、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分别概括其特点,并指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场景

特点

作用

2、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是如何刻画的?

《安东诺夫卡苹果》

1、小说写了那几个场景?各有什么特点?

场景

特点

2、文章在场景描写中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第三单元话题:主题

《丹柯》

1、丹柯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2、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主题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3、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寓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炼金术士》

1、梳理课文主要情节。

2、吉普赛女人的解梦与撒冷之王的指点有何异同?

3、小说的结尾有何寓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本单元两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

《娜塔莎》

娜塔莎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素芭》

1、素芭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2、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3、指出下列文学形象哪些是“圆形人物”?哪些是“扁平人物”?

林冲、奥楚蔑洛夫、孔乙己、丹柯、娜塔莎、

林黛玉、别里科夫、葛朗台、玛蒂尔德、猪八戒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清兵卫葫芦》

1、梳理小说的情节。

2、小说为什么要采用倒叙的手法?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4、“葫芦被砸”这一情节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在桥边》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梳理情节。

3、“我”的工作是数人,却为何不愿“姑娘”被计数?

4、找出文中“摇摆”的情节。

5、理解文中句子。

①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手中。

②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

第六单元话题:结构

《牲畜林》

1、朱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德国士兵在牲畜林中抓动物共出现过几次“摇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牲畜林有何特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是如何反映战争的?

《半张纸》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2、“半张纸”上记录了哪些“人生事迹”?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②他拿起小纸,吻了吻,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4、如果追忆初中生活,你会选择什么作为你的“容器”?

第七单元话题:情感

《山羊兹拉特》

1、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

2、文中两次对风雪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礼拜二午睡时刻》

1、小说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火车上的感受?

2、镇上的人对“小偷”的态度如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理解文中句子

①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

②“哎,上帝的意志难以捉摸。”

4、“拳击手”到底是不是“小偷”?作者为什么不说明白?

第八单元话题:虚构

《沙之书》

1、沙之书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本书?

2、有人说博尔赫斯的小说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观点。

3、小说的开头很特别,说说其作用。

4、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骑桶者》

1、骑桶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小说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说的主旨是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于“学讲练结合”的语文课堂模式,我有以下体会:

(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面提高了。过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其它学科作业的现象少了,因为学生做思考题的时候,老师在巡视、监督、点拨。

(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参与度提高了。过去学生上语文课不外乎听一听,说一说,发发呆,基本上是休息调整状态;现在每节课要动手做,要动脑筋想。

(三)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篇文章的内容再丰富,根据需要,我只取一瓢饮。

(四)学生一定要准备固定的课堂作业本,老师定期检查。

(五)学生做题时,教师一定要巡视。

(六)要关注课堂生成问题,灵活调整课堂安排。

(七)因课堂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展示不充分;如果采用智慧课堂,效果会更好。

(八)思考题的点评,重在分析思考过程,总结答题规范,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