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慢”的艺术
——读名师教学艺术与课堂技巧100例有感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 金娟
最近读了《名师教学艺术与课堂技巧100例》这本书,其中一个案例是“教学是慢的艺术”——徐斌老师概念教学艺术赏析,深有同感。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没有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以教师自身的主观认知代替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认为这些知识很简单,很容易,可以一蹴而就。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忽略了对知识消化吸收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只做简单引导,就匆匆得出结论,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或掌握得不够扎实。
案例中重现了徐斌老师在上《认识乘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片段:徐老师,结合情境图,让孩子们先列出加法算式,然后找出两个加法算式相同的地方,再通过动手摆小棒来体验几个几相加。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往往上到这儿就会很自然地引出乘法了。但是徐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让孩子们摆小棒,说给同桌听,不断强化对“几个几”的认识,把内隐的思维通过外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本以为这时徐老师该介绍乘法了。但是他仍没有,而是出示了5个3和3个5。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教学乘法。这种教学不急不燥,扎实有效。
教学中,我常常怕耽误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在教学某些概念或者图形计算公式时,没有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探讨研究,而是通过课件展示,匆匆得出结论,就开始练习了。这样往往会导致他们对概念了解得不够全面,对计算公式记不清,造成混淆。
通过这个案例,我看到了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去思考,去探究。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勿勿,一定要放慢脚步,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