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2019-01-04 11:26:39)2019年观摩活动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
||||||||
学校 |
安徽省广德县实验小学东校区 |
|||||||
课名 |
圆的周长 |
教师姓名 |
金娟 |
|||||
学科(版本) |
数学(人教版) |
章节 |
第五单元第2节 |
|||||
课时 |
第 |
年级 |
六年级 |
|||||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
||||||||
三、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喜欢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他们希望能够在活动中自己去研究事物、发现问题,更渴望能在研究活动中解决自己的疑问,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我着重通过开展丰富的探索实验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
||||||||
五、教学设计 |
||||||||
教学环节 |
起止时间(’”- ’”) |
环节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媒体作用及分析 |
|||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3’15”- 4’21”) |
为新知做铺垫。 |
出示一道判断题和一道填空题。 |
抢答 |
运用互动里的抢答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
|||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
(4’22”- 6’33”) |
引出新课,认识圆的周长,猜测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
(1)出示摩天轮,抛出问题:这样一圈下来,走过多少路程?(2)通过摸一摸、说一说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3)教师在平板上画圆并变大变小,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
(1)在平板上比划;(2)摸一摸、说一说圆的周长;(3)通过观察圆的大小变化,猜测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
书写功能,课件动画,更直观的展示圆的周长。利用白班里的画图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帮助他们猜测。 |
|||
三、设计方案,展开探究
|
(6’34”- 14’30”) |
测量圆的周长,体验化曲为直的方法。 |
质疑,学生说测量方法,出示合作要求,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
(1)说测量方法(2)2人合作测量圆的周长,记录数据。 |
利用实物展台,将好的操作方法录制下来,课后分享到学生机上,便于大家学习。 |
|||
四、交流讨论,提升认识 |
(14’31”- 25’28”) |
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解祖冲之及圆周率,激发爱国情感。 |
(1)指名汇报,填写表格。引导观察发现。(2)播放微课(3)引导学生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及“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幅图。 |
(1)分组汇报,观察表格,说出发现。(2)观看微课,汇报对圆周率的认识并谈感受。(3)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
书写、录制、聚焦功能。运用书写功能填表,便于观察发现,运用教师机的录制功能事先做好微课,课上学生自学微课,谈收获、谈感受。比阅读书上文字内容更生动,学生更感兴趣。 |
|||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
(25’29”- 38’49”) |
学以致用,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检查学习情况。 |
(1)书本上的例1及“做一做”第2题。(2)一组判断题。 |
(1)读题提取信息,分析题意,再计算解决问题。(2)在平板上完成4道判断题并提交。 |
书写、拍照、对比讲评、互动里的提问功能。对比讲评让学生很快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更正。提问功能能快速提取全班孩子的完成情况,通过读取报告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聚焦指导。 |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
(38’50”- 41’07”) |
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学会总结自己的收获。 |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历程,你有什么收获? |
谈收获 |
|
|||
六、教学流程图 |
||||||||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 设计方案,展开探究 ↓ 交流讨论,提升认识 ↓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