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棒变成活动角——体验式学习收获

标签:
教育文化感悟 |
分类: 教学反思 |
小棒变成活动角
——体验式学习收获
广德县实验小学
角的内容已经教学完了,今天将进行整理和复习。这几天的教学最深的感受是,虽此内容并不是太难理解,但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角,判断角的大小,是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这个知识点还是很重要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整理复习从带领学生回忆角的知识开始了。
1.说说角——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师:你对角有了哪些认识了?
生:我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生:角有锐角、直角、钝角。
生:……
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于是及时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2.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我发现,在之前上计算课用来理解算理的小棒可以派上用场。借助可贴的小棒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学生也能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3.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再次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整节课下来,利用简单的小棒教具,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