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都爱酒。用鲁迅先生说酒,是药与酒。对于酒,鲁迅先生是非常熟悉的,据说他的嗜好之一就是喝酒,啤酒、白干、绍兴酒、洋酒都能喝。他的父亲就是常饮酒的,饮酒过后,有时发脾气。外人的印象,是鲁迅嗜酒,天天要喝,酒量也大,有人因此就把他同大酒坛子画在了一起。不过在家人眼里,尽管他喜欢喝几杯,酒量却并不大,只是跟朋友谈话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放任多饮。至于鲁迅本人,他承认自己一度“自暴自弃”地喝酒,那也正是太高兴或太愤懑的时候,而在1925年6月写给许广平的信里,他更表现出对于酒的把握:“酒精中毒是能有的,但我并不中毒”,“我到现在为止,真的醉只有一回半”
李白不仅是有诗仙的称号更有酒仙的独称。他自己在《将进酒》中就说“将进酒,杯莫停”,多豪爽!他一生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李白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过着“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逍遥生活。他酒量大,确已流传千古了。
陶渊明的诗则几乎“篇篇有酒”,且常用酒作题目写诗,如《连夜独饮》、《述酒》、《止酒》等等,苏东坡“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说的就是陶渊明有一年重阳节苦于无酒,菊篱久坐,欣逢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一壶酒,便立地尽醉而归。还有,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也是一样,也在酒中浸泡,令人尤为神迷、泪落。
中国古代诗人爱喝酒似乎是个不成文的定规。
古人为什么爱喝酒?其一,表达感情的需要。遇到高兴的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几杯酒下肚,“酒荡情怀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怡。”(唐·韩偓)朋友聚会更随便,元代关汉卿描绘说“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醒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旧酒没,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其二,强身健体的需要。古代文人看中的是酒的保健作用。《诗径》日:“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晋·陶潜认为“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同代的袁山松《酒赋》说的更玄,“一啜宣百体之关,一饮荡六腑之务。”其三,创作诗文的需要。古人认为酒能激发人的灵感。杜甫说,“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唐代刘叉、宋代欧阳修则认为,他们喝酒后,“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酒如长虹饮沧海,笔若骏马驰平坂。”其四,解忧消愁的需要。尽管“借酒浇愁愁更愁”,但古代文人仍固执地认为,只有酒才能排遣胸中郁闷,驱走心头的愁云。韩愈也说:“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苏轼还认为喝酒可忘掉贵贱贫富,“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