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微课教学设计
(2019-05-20 14:31:17)《望岳》微课教学设计
周至县司竹初级中学 荆小苗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师教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学生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设备:录屏软件、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杜甫的佳作《望岳》。
二、明确目标
三、新课讲授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二)背景介绍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诗歌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翻译诗歌:
岱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造化:大自然
荡胸: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曾:同“曾”
绝眦: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
会当:一定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它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群山显得那么渺小。
(五)诗歌赏析
首联用问答的形式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表现了雄伟阔大的气势。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写的是实景,乃凝望所见。诗人抓住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胸的摇荡和眼界的开阔,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尾联化用有关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六)问题探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包含了什么的哲理?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说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就会认为四周的山峦看起来显得矮小。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七)归纳主题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当堂检测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2、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望岳》。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板书设计:
乐观自信 积极向上 |
|
近望—神奇秀丽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细致全面,图文并茂,重点突出,但形式不够新颖,以后一定认真学习,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