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搭石》第二课时说课稿
(2018-12-21 09:49: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说课稿 |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爱”为主题的第二篇精读课文——《21、搭石》第二课时。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针对选编意图和我班实际情况,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薛法根老师说“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自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评、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因此,我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 学法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感受美。
整个教学流程 以“美”作为主线,紧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贯穿课堂始终,分四个板块:情境导入——自读课文,发现美——品读感悟,欣赏美——联系生活,表达美。
一、情境导入。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环节围绕一个问题“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以“美”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默读课文,走进了小山村,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品读感悟,欣赏“美”。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真正的阅读要是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个性感悟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以文中四处句子为抓手,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欣赏“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表达“美”。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中发现了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美就在我身边》,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本节课板书用诗歌的形式,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起来顺口好记,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最后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使美永留在学生心中。
一堂课结束了,反思这节课我感觉有收获的是:
学生逐步学会了抓重点句段和词语体会理解课文的方法,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他们从课文中找到了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美。汇报时虽不够流畅深入,但却由心而发,有理有据。
此外,孩子们这节课特别的投入,把心融进了课文情境,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人性美,并由课文想开去,联系生活体验,表达种种平凡中的美。我感觉这节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本节课的不足:教学中没有巧妙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在导学案中,比如“一行人走搭石“部分,学生结合情境想象、朗读理解后,原本设计“老师很佩服作者,你看,作者在看走搭石的时候,他是多么认真和细心。他不仅认真听认真看,还用心地去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分别划出听到的和看到的句子,然后再划出由此感受到的句子。 由此,我们又学到一种方法,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由于我的教学缺乏习作指导的积淀,这一环节被自然“淘汰”了。
还有一点就是,课堂上读得多,但指导朗读的方法不是很有效,学生朗读层次差异大,“美”并没有充分从他们的读书声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