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罗鸣亮老师《口算乘法》

(2021-01-20 14:52:50)
标签:

课题文件

分类: 2019小课题

罗鸣亮口算乘法》听后反思

—李子涵

在数学课堂上完成练习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教学的各知识点,也能将作业做得不错,但在课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作业或考试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而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所谓审题,即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目的。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而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我非常喜欢罗鸣亮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口算乘法》这堂课。几句开场白:“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们乖”!孩子们有点懵的回答:“老师乖!”很幽默的开场,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课堂中罗老师会用我会说,我会听,我会想,我真棒这四句话,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主体地位。通过我会说,我会听两个环节让学生计算20×3和200×3学生体会只用口诀二三得六罗老师继续追问20和200都比九大,为什么不编口诀呢?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聊着聊着孩子们就会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学生小学阶段要形成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而言培养运算能力,不仅包括要会算,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用哪种算法更合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我们思考的更多的是聚焦如何让孩子们在计算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是要抵达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这才是运算能力培养的有效的一个途径。

听完了罗老师上的这一节口算乘法的课,我在想平时我们是怎么上这节课?口算乘法相对简单,20×3=60,200×3=600以此类推,可能不到10分钟就讲完了,但是我们孩子们到底学了什么,思维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常规的数学课堂就是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长点,正如这节课,罗老师打破教材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局限,在21×3,12×2的口算中引发孩子们对算理的理解,促进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有梯度的引导孩子,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尝到了“跳一跳吃桃子”的快乐。紧接着罗老师又通过我真棒这一环节,让学生只用了三三得九写算式,引导孩子举一反三。

整节课我收获颇多罗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并提出“为什么口诀只编到9”顺着问题展开教学,整个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知识也就自然生成了。不禁让我想到我自己等得是教育对教师出的要求也是我作为教师的座右铭做一位等得的老师让更多孩子的思维得到发展在我的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更获得自信觉得数学真正好玩

最后我看了丁玉华老师对罗老师的这节课的评价。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类比迁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结构为有效的活动为支撑,通过问题的引领以及思辨提升,然后抵达我们计算课教学的一个境界的。首先,我们以前的课讲到了这个20×3,200×3等等,整时整百数整千,我们就戛然而止。但是罗老师还添加了21×3等,这就是类比迁移的教学的例子或素材,使课堂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观。作为一线老师,上课犹如带着孩子们到海边去捞鱼摸虾,但是有的老师只是带着孩子能到潜水湾摸鱼虾,摸到的鱼虾只能是小鱼小虾之类的。但罗老师带着孩子到深水湾摸鱼虾,摸到的就是鲅鱼,龙虾等等。

第二,计算课要做到理清法明。理清,算理要清楚;法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算法明白。要做到理清法明,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足功夫:第一,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第二,需要我们教师课前研究学生,并以此确定我们的教学的目标、重点,然后设计整堂课的活动过程。

第三,思维的提升。罗老师上课伊始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乘法口诀为什么只有1到9?从而引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与我们平时的计算课堂枯燥无味,形成鲜明的对比。读懂了学生,读懂了儿童,从而建立课堂上与学生零距离的感觉。从细节上看,罗老师的教具设计非常用心,具有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计算课上做一个会讲道理的学生。计算课就是计数单位在参与运算,那么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学习?想要学生从计算到知算理,在认知上有质的飞跃,我们要聚焦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抓住本节课的教学本质。比如说可以利用一些脚手架,如计数器小棒,点子图等。

正如丁老师所言,罗老师的课让我们特别欣赏,对学生而言,不仅要会算,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可谓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做一位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理越辩越明!学习也成为一大乐事,教也成为一大幸事!在课上,我们的聚焦点不应只在知识上,还要关注如何追求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美好的体验。作为老师,要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精神上的渴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