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蚯蚓”的教学反思
(2014-01-08 09:39:52)
“观察蚯蚓”是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材中的一个学生实验,实验要求学生采集并饲养蚯蚓。从教材的描述看,本实验似乎很容易开展。由于上课已到9月份上旬,气温较低,蚯蚓的活动明显减弱。城里学生存在害怕心理,采集饲养蚯蚓困难和实验设计中干扰因素太多等问题,对本实验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课前要求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采集蚯蚓并饲养。由于今年雨水少,土壤比较干燥,学生采集的蚯蚓个体小,不适于观察。因此,我们特地购买了几十条个体比较大地蚯蚓进行观察。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通过问题“蚯蚓是如何适应穴居生活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征。在课堂上,采集过蚯蚓的同学介绍了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解剖盘等,结合实验步骤,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触摸蚯蚓的体壁,思考、讨论、总结蚯蚓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特别是学生触摸蚯蚓的体壁有湿润黏滑的感觉,轻轻触摸蚯蚓的腹面,有粗糙不平的感觉,使学生对蚯蚓的呼吸、运动有了直观认识,对蚯蚓的生活环境加深了认识,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得快,与理论不相符,实验效果不明显,教师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能积极思考,由于时间原因,学生的解决方案不能实施,因此要求课外兴趣小组在课后完成实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描述不准确,如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呼吸,学生回答“皮肤”,教师能及时加以改正。
实验结束后,将蚯蚓及时放归自然环境,体现了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认真分析,在实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