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生文言词语积累与理解能力培养的意义

(2014-03-02 00:18:18)

初中生文言词语积累与理解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共生,你若是千里马,定能找到驰骋的草原。

面对机遇,你能有滔滔不绝的好口才;面对挑战,你能有淡定自若的好心态;落笔之后,你能有一手好字;挥毫之间,你能文采飞扬,这一切正是“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谁能不说他们都和语文学习必不可分呢。

就初中生而言,语文学习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华罗庚曾经说过:“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语文学习帮助我们开阔眼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待我们走进历史,走进生活,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没有什么比学习语文更能指引我们怎么去阅读书籍,阅读人生,做个大写的人字。

批改学生作文,是一件痛苦又幸福的事情,某次作文题为:————这就是幸福,有些学生依然选材于母亲陪我看病,同学伴我跑步,选材陈旧;有些同学则满篇口语,让人读之无味;但是有些作文文采飞扬,巧用诗句,博古论今,让人回味无穷,学好语文,学好文言文,品读文言作品会让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修订后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洗手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统一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传情达意、思想交流的工具,它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学习还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工具性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认知功能,而从语文教育的内在来看,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丰富的生命活动,当然具有人文性。“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至于其中的“人文性”,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只有语文,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成长。还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因此,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不是割裂的,是相互依存的,是辩证统一的。

工具性是就语文的形式而言,人文性则就语文的内容而言,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成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塑造成 “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片面强调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参与交际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的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

三.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是从言入手带文呢,还是从文入手渗透言呢?

中考文言文的考查主要从重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言文主旨的简单分析为主,我们教授文言文时该将它看做一篇有血有肉凝聚情感的文章,还是应试的教材?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是以文言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和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为主的,这符合认知规律,但教学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保证阅读量是文言词语有效积累的基础,一味地死记硬背并不是有效途径。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文”和“言”的割裂,工具性和人文性分离的窘境。

课堂教学中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当我们俯下身,和学生目光直视,敞开心扉,平等交流时,当我们明白关注就是一种教育,将爱的温暖,关注的眼光投注在每个孩子身上时,师生就站在了一个平台上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凝练生动的词语,还在于厚重多样的文风,更在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或者如陶渊明绝官场而去,回归田园,挣脱世俗束缚,心灵贴近自然,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或者如杜甫悲天悯人,身处茅屋去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或者如李白洒脱自信,身处逆境,却能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或者如同苏轼屡遭贬谪,开阔胸襟依旧,与友人月下散步,写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抒胸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涵养情趣,让学生做心灵的体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完善性格。

     文言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它所体现的是文言文的工具性的一面。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每天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地理,生物等多门功课,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会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积累重要文言字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做好指导工作,正如人们常说:吃草是羊的事情,但找到水草鲜美的地方确实牧羊人的事情。课堂有效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主要阵地。

四.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结合初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模拟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1.原文如下,选文是两篇短小精悍的课外文言文。

(甲)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乙)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2.考题之一是重点字词解释: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2.蒙正遽止之   

3.引阳臂曰     

4.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  

3.学生完成情况列表分析“

                

 

一班

正确率

八班

正确率

情况分析

58人

100%

44人

79%

“佯”在并未在初中文佯装,言文中出现,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佯”的意思是“佯装,假装”,学生凭借良好的语感,出色的完成了词语解释。

58人

100%

46人

82%

“止”在《狼》一文中学习过,“一狼得骨止”意思为“停止”,现代含义中其意思主要为“停止,制止”学生此题完成情况较好。

48人

83%

27人

48%

“引”字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意思为“拉”之意,考前并未复习,一次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的班级此题正确率明显高于另一个班级。

15人

26%

4人

7%

“诣”在《桃花源记》中学习过,“诣太守”意译为“拜访太守”。但课下注释为“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未能准确掌握基本义,也未能做到正确迁移,此字解释出错率最高。

4.分析小结:

1.现代汉语由于是学生日常使用的语文,所以学生对于词语的常见义掌握情况很好,通过简单地迁移就能正确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由此可见语言的语感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

      2.已经学习过的文言词语,如引和诣,由于学生对于文言词语的基本义掌握情况不扎实,加之平时阅读使用的机会很少,学生对于词语的解释正确率低。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尴尬处境之一,花费时间,消耗精力,反复诵读,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也没有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学生遗忘的速度很快,这和英语学习的处境相似。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文言词语积累和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能阅读文言文,使用文言文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3.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意译的好处是能够使学生“不求甚解”会意文章内容,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基本义的掌握情况不好,感念模糊。

五.论题研究的意义:

    论题为:初中生文言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这正是结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困境提出的问题。

一.                  文言文教学中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花费大量时间来通过抄写,记忆,练习,总结来积累文言词语,但是教学效果却常常是事倍功半,学生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二.                  文言文课堂教学注重诵读,缺少人文关怀。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言知识的讲解,以及背诵默写的检查,这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记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如同《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样的篇幅较长的文言文的背诵成为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但往往背诵只服务于应试中的默写,而对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的提升并无深刻影响。

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急需提高。文言文中考一般是知识点在课内,文章在课外选取,虽然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文言经典篇目,在日常的练习中也会接触大量的课外文言短篇,但是在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依然感觉力不从心,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将“初中生文言词语积累与理解能力的培养”看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文言文“文”与“言”的统一。

1.       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

2.       教师有效传授积累文言词语的方法;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设置等方式将文言文拉近学生的生活,彰显文言文的人文性。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内教学课外阅读注重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

教师作为教学中指引者,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并驾齐驱中,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有阅读文言文的渴望,在和谐,愉快的过程中“培养文言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