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溪麦鼓头和临海麦饼
到过黄岩宁溪多次,知道宁溪的麦鼓头有名气,但都没吃上麦鼓头。有说麦鼓头就是临海的麦饼。网上问过宁溪人,给否定了,说临海麦饼是油煎饼,麦鼓头不一样,烙时不加油。这位宁溪人在临海生活过几年,他说的应该是临海麦饼和麦鼓头的最大区别。
临海麦饼现今列入临海推介的名点。街上看到几家麦饼联锁店,生意做得蛮大的。店内往往能看到临海市名点甚至是台州市名点的铜牌。临海是县级市,台州是地级市,台州市名点的牌子档次更高。麦饼以前是主食的,现在退化为点心了。名点是著名的点心吧。现在麦饼在份量也只能归为点心,厚度和直径都大幅度减少,薄得快能与牛皮级相比,中号盘子的大小,以我的肚皮,填三只麦饼不成问题。吃三只麦饼可破费了,以八元一只计算,加上一碗汤,三十元一餐。是我的肚皮大了一些吧。
以前的麦饼做得有箬帽这么大,这么大的麦饼在永嘉现在还能看到。肚皮小一些的人,半只麦饼就够了。永嘉麦饼或楠溪江麦饼的馅料单一,用的是咸菜。我们这边人吃过之后称之为咸菜麦饼,归为临海麦饼的一种。传统临海麦饼并没有单单用咸菜作馅料,咸菜只是配料,冷饭麦饼的馅料是冷饭加点咸菜。有客人来,麦饼招待是敬客,可馅料只能将就,吃剩的米饭加点咸菜,烙成的麦饼挺香的。一般人家都是冷饭作馅料,有条件的人才能用猪肉作馅料,可当时都人们都穷,天天有冷饭麦饼吃的日子就是天堂。我提到猪肉作馅料是我当年吃过一角猪肉麦饼,一角不是四分之一,应该是八分之一,是当教师的邻居送过来解馋的。麦饼居然能用猪肉作馅料的,吃过之后我才知道。
做麦饼比较麻烦,说得高深一些是叫系统工程,制作馅料,揉粉,做饼,烙饼,还有一帮吃麦饼的人。系统工程多是难度大和工作量大的一种说法吧。小户人家,想吃麦饼多去麦饼店吃。家里来客人了,也会想到做麦饼并付诸于行动。行动第一步多是请个会做麦饼的人来。做麦饼是技术活,馅料会到边,上下一样厚,这些都是考核指标,还有馅料如何,烙得如何,也得考核一下。现在家里做麦饼也跟麦饼店靠近,馅料种类不如麦饼店多,也备几种的,如萝卜丝、土豆泥和菜干等,冷饭反而不常用了。各种馅料都是最大限度地加猪肉。传统麦饼那有猪肉可加呀,只是加点切细的板油,一般人家连加点板油都难。烙麦饼不像现在这样加油,锅里加油,麦饼上面再涂油,油当水用似的,麦饼成了油煎饼甚至是油炸饼,传统麦饼烙时不用油,人们无油可加,吃国家粮的一月是三两油票,够不上现在做一次麦饼用油,农家还没有油票,是馅料里有限的板油熔化而渗透出来,烙熟的麦饼有一股浓烈油香气味。
周六过黄岩宁溪是饭点时间,看到一家麦鼓头的店,进去吃了一次麦鼓头。这麦鼓头的做法跟临海麦饼的传统做法并无差别,烙时不在锅上加油,也不在麦饼上涂油。麦鼓头的馅料是菜干加肉。肉中有不少肥肉,烙的过程肥肉会熔化,跟临海麦饼的板油有相同的功效。以前农家一年养一只猪,猪的板油给腌起来,要吃上一年的。店是夫妻店的,女的做麦饼,男的烙麦饼。烙麦饼只能算打下手的。两口锅,不是传统的柴灶,是燃气的平底锅。为什么叫麦鼓头?男的说你看牢,有没有鼓起来。真的鼓起来了,像个气球呢。鼓起来叫麦鼓头。男的也有技术活要做,是给麦饼补漏,在鼓起来之前给裂纹摊上一点粉浆。临海麦饼在烙时也能鼓起来的,在鼓起来时给挖个孔,加入蛋液,再烙,这麦饼叫鸡蛋麦饼。麦鼓头不加蛋的,让再鼓一会儿就算做好了。
店里不提供堂食,店太小了,只够这一对夫妻转动。我们就站在走廊上吃。烫手,这只手换到那只手,手还要撕点麦鼓头往嘴里送,烫嘴,麦鼓头也是烫时才有香味,这烫不会影响我的吃。临海人说一个人脸长得胖,说脸面跟麦鼓一样,这麦鼓该是宁溪的麦鼓头,临海麦饼的别称。上一年我在小溪香年听到做麦鼓的。宁溪麦鼓头比临海麦饼的直径要小一些,比缙云烧饼要大一些。或许小一些的叫麦鼓,大一些的叫麦饼。脸面跟麦饼一样,是狮子王了。小孩子有麦鼓样的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