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历史上最牛X的辩论大赛

(2017-08-07 08:50:40)

【导读】

 

荀子曰:“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作者赵蕤在本文中一气罗列了53对自相矛盾的命题,所有是是非非,都不是向壁虚构,而是言而有据、引而有征,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心生疑窦,忍不住要苦思冥想,陷溺其中:

 

同是“积德行善”:有人说这是汇聚众心的举措;有人却认为这是神经失常的做法。

 

同是“权势地位”:有的认为它是御人治世的基础,是无价之宝;有的人却认为那些惨遭劫杀的君主,得到权位以后还不如一个得了癞痢病的患者。

 

同是“铁齿铜牙”:郑大夫子产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虎圈啬夫却受到张释之的指责非议。

 

同是“宦官引荐”:赵良当面说商君门路不正,小人行径;司马迁却夸赞蔺相如位卑智高,人才难得。

 

同是“尚贤”:魏文侯因此称霸一方,中山君因此亡国灭族。

 

同是一个吕布:陈登把他比作老虎,要时常喂他吃肉,亦即用高官厚禄驱使他;曹操却把他比作老鹰,要让他忍冻挨饿,以便利用他的饥肠辘辘和贪得无厌控制他。

 

同是讨论“利义之辩”:《诗经》、《易经》都强调保身的重要,说保身是明智之举,是最大的德性;《论语》却鼓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

 

同是史籍:司马迁的《史记》肯定游侠的品德值得赞扬,他们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班固的《汉书》却认为他们行为偏激、煽惑民众、纠结死党,其罪当诛!

 

以上所言虽然针锋相对,却奇在均出自我泱泱华夏的主流经史典籍之中。既然都是主流的经史典籍,为什么它们之间会有这些矛盾?赵蕤借用班固的话做出了回答:“从前王道衰微,诸候各国竟相巩固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各国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己见,大力宣扬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到处游说,争取让诸候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就象水与火的关系一样,相灭而又相生。仁和义,敬与和,虽然相反,然而它们却都相辅相成。”

 

所以读书人切莫执一不化,把书读死了。当然,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质,绝不仅仅是对读书人的要求,做工务农、当兵入伍、下海经商,不论哪一个行当,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具备辩证把握操作对象独特的自身矛盾属性的眼光与能力,切忌一点论和形而上学。这是历史与现实都一再昭示我们的最朴素真理。

 

考虑到为文当取简洁明隽之法,又顾及到读者的审美疲劳,笔者仅将53个案例中的12个展示给大家。希望诸君在阅读时,能如辩论赛场上的“评委会主席”,秉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态度对正反双方的意见综合考量,从而给出最为客观的评价。

 

【反经原典】

 

夫损益殊途,质文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违。何以明之?

 

[是曰:]《大雅》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非曰:]《语》曰:“士见危授命。”又曰:“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是曰:]管子曰:“疑令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固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杜怒曰:“夫奸臣贼子,自古及今,未尝不有。百岁一人,是为继踵,千里一人,是为比肩。而举以为戒,是犹一噎而禁人食也。噎者虽少,饿者必多。”

 

[是曰:]孔子曰:“恶讦恶以为直。”

 

[非曰:]管子曰:“恶隐恶以为仁者。”魏曹羲曰:“夫世人所谓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大义;保明同奸者,朋友之至交。斯言之作,盖闾阎之臼谈。

 

所以收爱憎之相谤,非笃正之至理,折中之公议也。世士不料其数而系其言,故善恶不分,乱实由之,朋友雷同,败必从焉。谈论以当实为情,不以过难为贵;相知以等分为交,不以雷同为固。是以达者存其义,不察于文,识其心,不求于言。

 

[是曰:]黄石公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

 

[非曰:]司马错曰:“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人;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后王业随之。”

 

[是曰:]《传》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语》曰:“礼义之不僭,何恤乎人言?”

 

[非曰:]语曰:“积毁销金,积谗磨骨,众羽溺舟,群轻拆轴。”

 

[是曰:]唐且曰:“专诸怀锥刀而天下皆谓之勇,西施被短褐而天下称美。”

 

[非曰:]慎子曰:“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具,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玄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

 

[是曰:]项梁曰:“先起者制服于人,后起者受制于人。”《军志》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

 

[非曰:]史佚有言曰:“无始祸。”又曰:“始祸者死。”语曰:“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是曰:]慎子曰:“夫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及至南面而王,而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物,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非曰:]贾子曰:“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耳,而民必胜之矣。故纣自谓天王也,而桀自谓天父也,已灭之后,民亦骂之也。由此观之,则位不足以为尊,而号不足以为荣矣。”

 

[是曰:]墨子曰:“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非曰:]曹子建曰:“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主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三略》曰:“含气之类,皆愿德申其志,是以明君贤臣屈己申人。”

 

[是曰:]语曰:“忠无不报。”

 

[非曰:]《左传》曰:“乱代则谗胜直。”

 

[是曰:]韩子曰:“凡人之大体,取舍同则相是,取舍异则相非也。”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非曰:]《易》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语曰:“一楼不两雄,一泉无二蛟。”又曰:“凡人情以同相妒。”故曰:“同美相妒,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是曰:]《左传》曰:“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非曰:]晋楚遇于鄢。范文子不欲战,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齐、秦、狄],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而亢,则忧患生]。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译文】

 

废除和增加是变革法令制度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而仁义和礼乐是推行政治统治的两种不同的方针。有的人崇尚用权力谋略来治理国家,有的人推崇用道德教化来安定百姓。因此,前代众多思想家、史学家和典籍中留下的方方面面的理论观念,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一正一反的论述。如何来说明这一现象呢?下面就试以正反对照的方法来一一列举之。

 

[正方:]《诗经·大雅》说:“既能明了善恶,又能辨别是非,才能确保安全。”《周易》说:“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爱惜生命。”

 

[反方:]《论语》说:“有教养的人遇到危险应当舍身赴难,见义勇为。”又说:“君子只有勇于牺牲生命以成仁的,而没有因贪生怕死而害仁的。”

 

[正方:]管子说:“如果现实生活使人困惑,就应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读读历史。”古语说:“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的病,是不可能活命的;与灭亡的国家执行同样的政治路线,是不可不亡国的。”

 

[反方:]《吕氏春秋》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所有人吃东西,荒谬呀;见有人因乘船不小心淹死了,就禁止天下的人都不乘船,荒谬呀;见有人因战败而亡国,就取消天下所有的军队,荒谬呀。”三国时魏国的名臣杜恕说:“奸臣贼子,从古到今,不是说没有,可是如果百年出一个,就认为是接踵而来;千里遇上一个人,就认为是并肩同行,并以此作为举荐人材的戒条,这就如同因为有人噎死就禁止大家吃东西一样,噎死的人虽然不多,但是饿死的人就多了。”

 

[正方:]孔子说:“敢憎恨那些揭发别人阴私的人,才是正直无私的人。”

 

[反方:]管子说:“敢憎恨那些隐瞒别人恶行的人,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三国时魏国的大臣曹羲说:“世人所说的替别人掩盖恶行、宏扬善举,是君子最高的行为准则;保护、宣传共同的爱好,是朋友之间最深挚的情谊。

 

这种说法,不过是市井俗人的胡说罢了。其目的在于把爱憎相同的人互相诋毁对方当作有共同语言。所以这类集中起来的街谈巷议根本就不是诚实公正的真理。世上的读书人不琢磨其中的道理,只依据只言片语来下结论,因此善恶不分,是非不辨,世道人心之混乱往往是这样造成的。朋友之间不分是非,什么事都一味的随声附和,这样一来,失败的种子就必定会从中萌发。

 

当然,对任何事情,不管是发表看法,还是评论得失,都要以求实的精神为准则,大可不必相互苛求,相互指责。相知的朋友要以平等不欺的态度作为交往的前提,而不要把是非不分、随声附和当作是友情牢固。因此豁达明志的人,只要大的原则一致,并不追求形式的好看。只要心灵相通,并不在乎言语的一致。

 

[正方:]黄石公说:“土地贪图得太多,种不过来就会荒芜。追求仁德广施于天下,国家才会强大。保护好自己拥有的东西,能使人安分守己,贪图别人有的东西,就会发生残暴的行为。残暴的政治统治,虽然能成功一时,但终究会失败。”

 

[反方:]战国时秦国大将司马错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扩充领土;要想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有;要想称王统治天下,必须推行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才能成就王业。”

 

[正方:]《左传》说:“只要心里纯洁无邪,又何必担忧没有归宿呢?”

 

《论语》说:“只要礼义上不出差错,又何必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呢?”

 

[反方:]古语说:“诽谤不实之词太多了,金子也会被熔化。诬谄不实之词太多了,能把人的骨头磨垮。羽毛数量多了,也能把船压沉。轻的东西多了,同样能把车轴压断。”

 

[正方:]战国时魏人唐且说:“吴国的刺客专诸怀里藏着锥刀刺杀吴王僚,天下的人都赞许他勇敢;越国的美女西施身穿粗布短衣,天下的人仍然称赞西施漂亮。”

 

[反方:]慎子说:“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假如让她们穿上兽皮做的衣服,人们见了也会吓得跑开;假如让她们换上好看的细麻布衣服,过路的人都会停下来欣赏。由此看来,美丽则是好衣服衬托的结果。美女不穿漂亮的衣服,也会姿色大减。”

 

[正方:]秦末的将领项梁说:“先下手的制服别人,后下手的被别人制服。”兵书上说:“先下手的人有夺取人心的优势。”

 

[反方:]周朝史官史佚曾经说:“不要首先去闯祸,否则必死无疑。”

 

古语说:“不要做带头闯祸的人,也不要做带头享福的人。”

 

[正方:]慎子说:“贤能的人屈从于缺德少才之辈,是因为权力太小。

 

缺德少才者能甘心服从于有德才的人,是因为后者的地位尊贵。唐尧是一介平民的时候,连他的邻居都指使不动,等到他做了帝王,就能做到令必行,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不能服人,而权势却能使贤人屈从。

 

[反方:]西汉政论家贾谊说:“从古到今,与老百姓结仇的帝王,他的灭亡迟早会到来,而老百姓必定会胜利。尽管商纣自称天王,夏桀自称天父,灭亡之后,老百姓照样骂。由此看来,权势不是最让人尊崇的,头衔也不是最光荣的条件。”

 

[正方:]墨子说:“国君即使很贤明,也不喜欢没有建立功勋的大臣;父亲即使很慈祥,也不喜欢没用的儿子。”

 

[反方:]曹植说:“宽恕有罪的人,严格要求有功的人,才是贤明的君主;可怜愚笨的儿子,也喜欢聪明的儿子,才是仁慈的父亲。”《三略》说:“胸怀大志的人,都希望能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因此,明君和贤臣都能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

 

[正方:]古语说:“忠诚没有不得到酬报的。”

 

[反方:]《左传》说:“生逢乱世,谗言诽谤、邪恶奸诈就会压到忠诚正直。”

 

[正方:]韩非子说:“人大体说来,凡是取舍相同,观点一致,就能互相认可;取舍不同,观点矛盾,就往往互相排斥。”《周易》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向潮湿的洼处流,火向干燥的东西跑,云跟着龙涌动,风伴着虎咆哮。”

 

[反方:]可是《周易》又说:“二个女子生活在一起,志向也不会相同。”

 

古语说:“一个窝容不下两个雄性动物,一眼泉水容不下两条蛟龙。”又说:“人之常情往往是相同才相妒。”所以说:“两个人同样美就会相互嫉妒,同样尊贵就会彼此谋害,同样得利就会相互忌恨。”

 

[正方:]《左传》引用了古人这样一句话:“一旦放过了敌人,就会造成数代人的祸患。”

 

[反方:]晋军和楚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相遇。范文子不想作战,便说:“我们的先君急于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很强大,不全力拼搏,子孙将会被削弱。现在齐、秦和狄这三个强敌已经降服,我们的敌人只剩下楚国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内患又无外患。我们不是圣人,外部一安定,内部必然要产生隐患(太高傲,太强硬,必然会有祸患发生)。

 

我们何不放走楚国,把它作为转移内部矛盾的外患呢? 

 

【史海沉钩】

 

本章是《反经》的第十四章,着重论述了“多渠道征求意见,全方位审视问题”的重要性。东汉政论家王符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探究史典,李世民得益于“兼听”之利,而魏王则毁于“偏信”之弊。

 

唐太宗曾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对‘有苗’作恶之事能够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上从其言,遂得二十载“朗朗乾坤”。

 

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势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王结果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进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的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的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魏王不纳,终有丧城之失。

 

韩非子云:“一听则愚智不纷,责下则人臣不参。”为政者慎之!汉高祖刘邦任用陈平之“得”以及罔顾娄敬之“失”,发人深省!


 

汉高祖刘邦的“明”与“暗”

 

楚汉之争的中期,项羽因司马欣背楚降汉之事迁怒于陈平,对其计策不再采纳。陈平深觉怖惧,为了锦绣前程考虑,他通过自己的老朋友魏无知牵线搭桥,准备投效刘邦。

 

见到刘邦后,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融洽。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手下将领的不满,不少勋旧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这一方的代表是周勃与灌婴,他们言辞激切道:“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

 

周勃就是那个“细柳劳军”中的主人公周亚夫的父亲,他是西汉的开国将领兼宰相,于秦二世元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赐爵武威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而灌婴也不是个小角色,他曾经帮助刘邦活捉周兰、攻克东桓、平定黥布,打过不少硬仗、恶仗。

 

唐朝诗人崔致远曾将这两个人与三国时期刘备身边的关张并提,甚至认为犹有过之:“所谓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绛灌亦一时俊杰,关张非累世勋庸,镂姓名於金鼎玉锺,饰仪形於云台烟阁,永言尽美,孰敢争先?”

 

因此,这两个人的谏言,在刘邦心里很有分量。根据《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记载,二人上奏完毕后,刘邦的反应是“疑之”,可见是听进去了。

 

但刘邦这个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集思广益,不偏信一家之言。他也给了魏无知、陈平这一方说话的机会。

 

魏无知解释道:“主公您怀疑的是陈平的品行,而我推荐他,是因为他的能力!现在假使有一个人,他有尾生、孝己那样的德性,但却没有智术可以影响楚汉相争的胜负,恐怕也无益于现在的时局!眼下汉王您的处境如同燕巢幕上,擢用人才应当以其能否化解危局、转败为胜为标准,至于其是否盗嫂受金,何足挂齿?”

 

陈平进一步就自己“三易其主”、“开门纳贿”进行自辩:“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

 

刘邦深明“争夺之时,书策为先;分定之后,忠义为首”的道理,在综合考虑双方的意见之后,对陈平作出了较为客观的战略安排:“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

 

意思是像陈平这样的人才,一定要用,但是要摆在副手的位置上,不可使之独当一面。

 

正是由于这样的战略安排,使得刘邦终其一生,既发挥了陈平“权智有余”、“好谋能深”的长处,又避免了其“术多谲诈”、“反复难养”的祸患。

 

当然,草莽出身的刘邦并非时时刻刻都能秉持“集思广益、广纳谏言”的谦谨之行,他也有顾盼自雄、不可一世的时候!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

 

汉军进入太原郡后,连连取胜,特别是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一带)一战,大获全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将领王喜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韩王信的将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战国时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准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

 

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王黄等屯兵广武(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以南至晋阳一带,企图阻挡汉军北进。汉军乘胜追击,在晋阳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乘胜追至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再次击败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匈奴再次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被汉骑兵部队击溃。

 

由于汉军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到达晋阳后,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省繁峙县至原平市一代),于是先派人侦察冒顿虚实。而冒顿将其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邦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准备凯旋后进行处罚。

 

由于偏听一面之词,刘邦“被围白登”,幸亏汉军贯颐备戟、鹰撮霆击,又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猛将相随,才跟匈奴一方打成“相持不下”之势。最后,不得已靠重金收买阏氏,才成功脱险。

 

古人常说:“夫良药苦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王听之,知其可以致劝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野夫之言,圣人择焉。”这些话都是金玉良言。只有参考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到统观大局,趋利避害,使决策符合实际,应付变化万端的突发情况,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决策风险,令事业健康稳步得向前发展


作者  赵丹阳  文史作家,时评人。微信公号:wuleihuaji 


一场历史上最牛X的辩论大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